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013-04-29石兵强
石兵强
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亲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探讨的课题。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如果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如果想知道桌面的长和宽,该怎么办?”学生建议用直尺直接测量。“如果想知道学校里的旗杆有多高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把米尺升上去,笔者在赞赏他的方法的同时,又反问他如何测泰山的高度。然后笔者接着说:“本节课再学习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测旗杆的高度,也能测泰山等高大物体的高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积极的情感主要表现在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比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把圆柱形的物体放入塑料袋中,当作礼物送给学生。笔者让学生摸一摸礼物的形状,再猜想出礼物的样子,从而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过程的飞跃,同时也使他们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中,当学生被怎样测旗杆的高度难住时,笔者提供给学生一个表格——在同一时间测量几个物体影子高度的情况(如下表):
■
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的数据变化,发现在同一时间一个物体的影长和它的实际高度比值一定(即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探知新知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三、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本身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1.联系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要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目的地学,有意识地用。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笔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学习了长方形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家长计算自己房间的粉刷面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创设应用机会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向課外延伸。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将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动化。例如:在教学“整数加减法的简便方法”时,笔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在实际的交易中体验“付整找零”的过程,了解“多减再加,多加再减”的道理;在教学完“比例尺的应用”后,笔者让学生拿来米尺测量校园及内容建筑的实际长度,画出平面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笔者在班内还经常创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讲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捕捉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增添了一些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统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统计自己的家庭收支情况及自己的花费情况,他们发现家长每月的收入大部分用在了自己的身上,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受到了感恩的教育。
总之,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