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

2013-04-29马春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物学科学

马春芳

摘 要:在生物学教学中,灵活自然地渗透科学精神、方法、知识和价值等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渗透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3-00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增强责任感,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严格要求。教师将科学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努力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进行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价值的科学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精神指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热爱,创新进取、互助协作精神。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要具有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已经转入“创新才有力量”的时代。在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科学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

二、生物学教学中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生物课所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方法上,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

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对观察、实验、实习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培养对真理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意识。

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的“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的科学态度。

三、生物学教学中获取科学知识途径的教育

1.观察:应当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事物,并且明确观察结果是可以重复的。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染色体的制片,一个毫无生物学知识的人,除了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团杆状的小东西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而让一位遗传学家来看,他能看到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无论是观察标本、实物,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做好观察记录。

2.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的过程、数据不容篡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明确:①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②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能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④学会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练习或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清洁、整理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

3.讨论:讨论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很好的形式之一,为了使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和引导。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时有多种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 论。让两种或多种意见进行正面交锋,经过争论、辩论和讨论,获得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弘扬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4.参观、调查和实习:因为这几种教学活动是离开课堂的教学,事先更应当重视“计划、目的、方法、提纲和注意事项”,切实做好组织工作。提纲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循,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进而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提纲进行,对观察或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知识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四、生物学教学中科学价值的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科学价值的教育,要能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理解科学知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产生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众所周知,克隆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在园艺业和畜牧业中,克隆技术是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品种的理想手段,通过它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果树和良种家畜;在医学领域,用克隆技术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疾病感染的干扰素等等,给病人带来福音。对于人类自我、对于生命世界、对大自然的空前规模的探索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之一,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由于多种癌症和心脏病等疾病都与遗传基因有关,现在,透过基因扫描,医疗人员可以向病人事前发出警告,预防病情恶化,由于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医疗人员现在可以利用基因组的最新材料,为病人订制新药。基因治疗最新的治疗方向是利用药品打击人体内个别有害的生物成分,从而把疾病治愈。药品制造商认为,基因组研究可以协助发现有损害性的基因成分,然后制造新的药品,打击这些有害的基因成分……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科学价值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能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懂得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物学科学
蜗牛看牙医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学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