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级汉语综合课课文《花中之王——牡丹》的篇章语言学分析

2013-04-29董路马嘉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信息性衔接

董路 马嘉

【摘 要】本文运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对中级汉语综合课课文《花中之王——牡丹》一文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章的主题明确,是介绍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属于事物性说明文。文章的语言也不同于一般说明文较为平实的风格,而是加入了许多生动的叙事成分。文章的衔接手段、篇章策略和美学功能在各个自然段中都有所体现,是一篇适合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课文。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衔接;信息性

一、篇章

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关于篇章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国外学者中Halliday和Hasan(1976)、Quirk(1985)、Richards(1992)等认为text一词既可以指书面语言,也可以指口头语言;而Stubbs(1982)、Coulthard(1985)则认为text仅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应该用discourse表示;还有语言学家如Widdowson(1975)用discourse同时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国内学者沿袭不同国外语言学家的观点因此各抒已见。王宗炎(1988)、黄国文(1988)同意Halliday等人的观点,认为篇章(text)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头语言。刘辰诞(1999)采用Stubbs等人的观点,区分篇章(text)和话语(discourse)的用法,用篇章指书面语言,用话语指口头语言。胡壮麟(1994)则采纳Widdowson的观点,用话语(discourse)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头语言。

对于篇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也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一般看来,De Beargrande和Dressler(1981)的定义比较严谨,他们认为“篇章是同时满足以下7个组篇标准的交际事件: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跨篇章性(intertextuality)”。本文的分析即是在该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篇章语言学主要是研究篇章的形式、功能以及篇章的生产和解读过程。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篇章的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如指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逻辑联系语等;二是篇章的信息性(informativity),如主位结构理论、述位、语句排列、实义切分法、信息度等;三是篇章的情景性(situationality),如语境、语用、就近原则、类比原则、情景组合理论等;四是篇章的词汇模式,如重复连结、重复矩阵、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五是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和篇章类型(text type),如模式、文体、连续体、叙事结构等;六是篇章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如语音系统、句法结构系统、语义系统、修辞等。

三、《花中之王——牡丹》的篇章语言学分析

《花中之王——牡丹》一文来自于赵新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的《中级汉语精读教程》。课文改编自郭榕的《花文化》,全文约1100字,属于说明文。文章的主题明确,是介绍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因此从说明对象的角度来说,属于事物性说明文。由于该文是作为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的课文,文章的语言也不同于一般说明文较为平实的风格,而是加入了许多生动的叙事成分。文章共七个自然段,在第三、四、五自然段中介绍关于牡丹的一些传说时,充分地体现了文章的生动形象。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首先介绍了中国花卉的种类之多。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有两个作用,一是由花卉自然地引出下一个自然段开始的对牡丹的介绍,二是在数千种的基础上映衬了牡丹“花中之王”地位的尊贵。

第二个自然段是对牡丹的基本介绍,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这段提出牡丹的“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和“富贵花”的地位,也是后边各个自然段具体内容所服务的中心所在。在这个自然段中,第一句“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是该段的总体说明,后边几句的描写和说明也旨在说明这句的意思,而最后一句“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对这段进行了总结。段中“花朵大,香味浓,色彩鲜艳”和“华丽高贵,姿态动人”分别运用了摹状貌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给了读者更形象具体的描述。

第三个自然段的主体部分生动地叙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的一个传说,意在用这个传说说明牡丹的历史悠久和“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段中几个连接词“其中”、“因此”、“关于”、“本来”、“只有”、“反而”、“从此”和“但”的运用使得衔接十分自然、连贯,介绍传说时运用了“从前”、“唐朝时”、“有一年冬天”、“第二天”将这个传说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叙述的清楚明白。

第四个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牡丹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两个品种——姚黄和魏紫。本段的第一句“牡丹的品种有三百多个”是全段的引子,然后作者用了“最為”一词引出了全段的中心。为使姚黄的形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在介绍姚黄的外形时连续运用了比喻和类比两种修辞方法。然后用“据说”一次引出了一个故事来说明姚黄名字的由来,使前后文自然地衔接起来了。随后介绍魏紫的时候,为了使文章不致啰嗦,以“同样”的表述既很好地连接了前后文,又把魏紫的形象展示了出来。本段最后以一句“人们把这两个品种誉为牡丹花的王和王后”总结了全段。

第五个自然段首先用“早在唐宋时”引出了全段,全段描写了唐时人们赏花的场面,并引用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两句诗来证明和照应。

第六个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围绕本段首句“栽种起来却不容易”进行说明,为求说明更有说服力,文章采用了“七八年”、“每年”、“9~10月间”等列数字的方法。这部分的衔接主要是靠“虽~却”、“不仅”、“既~又”、“如果~即使”等复句进行连接。本段后半部分是说牡丹的花期短,用“只有”、“没有”、“即使有”三个词很好地这个长句连接了起来。

全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首先以“牡丹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承接了上文,又以“其根皮还可以入药”引出了下文,首句的承上启下的运用是一种的衔接手段。随后以“其”、“有”、“还可以”将后面的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本段连贯自然。

四、结语

总的来说,文章的主题明确,全文从牡丹的基本外形和别陈、种植历史、最受欢迎的品种、历史上的赏花场面、种植情况和花期、药用几个方面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而生动,衔接自然连贯,衔接手段的运用成熟合理,信息和情景的展示合情合理。对于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满足了他们既要课文内容充实生动,语言又要难易适中的心理,是中级汉语综合课合适的课文。

当然,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是改写的文章,又要照顾到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文章经常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学生的水平能够再高一些,完全可以将本文扩展一些,更详尽地介绍和描写牡丹花的一些特征和相关情况,成为一篇能够独立成篇的优秀说明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福祥.话语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信息性衔接
一、信息性文本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信息性对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报纸新闻与广播新闻信息密度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