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3-04-29赵洪启孙艳艳
赵洪启 孙艳艳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上常见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通过空气灌肠的方法对120例患儿进行整复。结果 120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整复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可靠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临床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7-02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1]。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现就其临床空气灌肠方法进行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年龄5月龄-3岁。60例均在发病48h内就诊,其中12h内30例,临床主要表现有阵发性哭闹35例,呕吐20例,腹部扪及肿块20例,血便(果酱样)45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常规使用解痉(阿托品0.01-0.02mg/kg)、镇静(鲁米那3-5mg/kg),灌肠设备选用远控自动对比造影灌肠及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选定压力4-10KPa。患儿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Foley管,将导管的一端与压力整复器相连,另一端将双腔气囊导管前端涂抹润滑剂,缓慢插入肛门内约8-10cm,然后向气囊内注入约30mL气体使气囊膨胀,堵塞肛门,在X线透视监控下,注入空气或气钡(15%-20%硫酸钡约150mL左右)并随其首端观察,然后缓慢注气加压,观察肠腔充气情况,诊断明确后可采用间歇注气,使压力缓慢增加,切勿骤然增加压力,强行整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另外术中可行体外按摩,以减轻蠕动及痉挛,使套入部及鞘部滑动松弛,要温柔细心和耐心,其手法与结肠走行一致,方向与套叠方向相反,如横结肠应从左向右,升结肠应从上向下,回盲部从外向内揉压,切忌用力过大,能帮助整复起到较好的效果。
2 结果
120例患儿经空气灌肠整复后,症状明显缓解,经X线平片及住院观察24小时后,患儿均安全出院。
3 讨论
3.1 肠套叠的分型 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2]:①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②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③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④结肠型;⑤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
3.2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3.3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优点及适应证 目前,空气灌肠整复治疗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其成功率高于90%,这种技术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明确的优越性,其方法简便、快捷,可避免因手术造成的创伤和手术带来的肠粘连等远期并发症,父母容易接受,且小儿恢复快,医療费用低,在治疗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肠套叠的部位及套入顶端的大小,所以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实用价值较高。一般性适应证包括:①患者全身状况良好,体温正常;②无明显腹胀,无肌紧张、反跳痛;③腹痛间隙期安静如常者;④发病时间在48h内;⑤无心、肺严重疾病。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应尽早就诊,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空气灌肠的整复压力配合适时的手法按摩,合理选用解痉药物,能够显著提高小儿肠套叠的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龙胜,秦文生,张德志.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复位体位(附35例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7,(3):62-63.
[2] 郑练,郭奕群,陈伦家.肠套叠二次空气灌肠临床实践与选择[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13(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