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社区
2013-04-29严铮
严铮
摘要:傅厚岗社区是南京具有浓郁民国底蕴及独特人文精神的特色社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傅厚岗社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现状环境相对恶劣,亟待整治。规划从“改善民生、突出特色”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努力改善居民日常生活,从功能完善、交通梳理、景观协调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打造傅厚岗特色文化社区。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特色;有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84-04
1 背景与概况
1.1引言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历史城市)中存在这样一类老旧社区,其主要以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住宅为主体,中间又夹杂着一些历史建筑,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但普遍分布比较零散,不成规模。同时,受建设年代的限制,这些住区建设规模较小,环境及品质较差,各部分配套功能均相对缺乏。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改造从原先的“大拆大建”向现今的“局部完善”方向转变,对于这类“存量型”为主、具有一定历史遗存的城市社区更新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以南京鼓楼傅厚岗社区更新为例,谈谈对这类社区城市更新的方法。
1.2项目概况
傅厚岗社区位于南京老城区鼓楼区,属于标准的城市中心老旧社区。其东临中央路、南壤鼓楼广场,西邻中山北路,北接湖南路,总面积为41hm2。社区内居民楼165幢,户籍人口13900人,常住人口16500人,省、市领导、知名人士30余人。有省人大、名人城市酒店、天星翠琅等400多家单位。世界第七、中国第三高楼紫峰大厦座落于本社区。
2 特征与问题:“历史文化”、“存量型”特征
2.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利用
傅厚岗社区历史悠久,其名称来源于明代府军后卫队驻的高岗上,简称府后岗,后改称傅厚岗。1929年中华民国所制定《首都计划》中,傅厚岗即所确定的市政府行政区所在地。后经一系列建设,方成现在规模。
目前傅厚岗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历史建筑、特色街巷及文化名人等。现状社区内共有文物古迹21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6处,优秀近现代建筑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建筑1 2处。比较著名的有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长官邸、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缅甸大使馆等。除此之外,傅厚岗社区内现存六条特色街巷——傅厚岗、车站东巷、高云岭、青云巷、文云巷、厚载巷。这些街巷均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如青云巷即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取青云直上之意;车站东巷因清末“宁省铁路”在此地设中心车站——鼓楼车站而得名。曾经在傅厚岗社区居住过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主要有艾伟、张伯苓、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吴贻芳、陈白尘、刘仙洲等。现今社区内还居住着多位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名人(图1)。
诸多的历史资源给傅厚岗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岁月沧桑,目前这些资源普遍缺乏有效利用,很多历史建筑均作为居住及相关功能使用,如李宗仁公馆现状是一座幼儿园,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现状也是住宅等等,整体社区特色不突出,历史氛围不够明显。同时,由于古建筑条件差,居住环境十分恶劣,这些建筑中的人均居住面积普遍不到10m2/人。
2.2“存量型”社区特征明显,更新困难
傅厚岗社区现状建筑密度较大,已超过40%,但其主要以4-7层左右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低多层住宅为主,住宅本身居住条件尚可,现状居住条件差的建筑主要为一些历史建筑,整体社区中能拆除的主要是一些违章搭建类建筑,“存量型”社区特征非常明显(图2)。
同时,由于建设时代较早,社区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配套不足、绿地稀缺、停车困难、交通不畅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住户又有着不同的表现,给社区的更新带来极大的困难。
3
思路与方法: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特色文化社区更新思路
基于以上特点分析,傅厚岗社区历史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为突出特色,更新规划以“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利用”作为规划的重点核心。
3.1总体定位
傅厚岗社区作为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城市居住社区,其更新改造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老旧小区更新,又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历史街区改造。要改造好傅厚岗社区,首先要对傅厚岗社区进行准确定位。综合而言,傅厚岗社区是南京市具有深厚民国文化底蕴和独特社区人文精神、居住功能为主导、文化展示与观光休闲功能为特色的文化特色社区(图3)。
3.2“有机更新”的傅厚岗社区更新理念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现代城市中居民拆迁难度迅速增大,同时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傅厚岗社区更新采用“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思路显然不可行。为创造既有特色时代特征、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新社区,规划提出“有机更新、民生优先、新旧结合”的规划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通过梳理道路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等方式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通过留存城市记忆、协调新旧关系等措施突出特色风貌。
3.3总体构思:特色打造与社区更新相结合
要做好傅厚岗社区的更新工作,实际上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存的特色资源如何利用,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规划从这两方面出发,按照“特色打造与社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精心构思,实现文化特色社区的规划目标。
3.3.1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利用
傅厚岗社区的特色打造重点体现在对于文化资源的展示及利用上,规划主要分两个阶段来加以实现:
3.3.1.1挖掘资源、点轴串联
首先,梳理社区内各重要历史资源点,摸清现状保存情况、所属产权单位、使用情况、周边环境等,并一一登记在册,为下一步整合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通过分析现有资源点分布情况可以得知,现状文化资源主要沿傅厚岗及高云岭两条街巷布局,规划建议通过这两条街巷将各个资源点串联起来,以形成以线串点、点轴串联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
3.3.1.2功能优化、核心凸显
要对现状文化资源加以展示及利用,必须对现状功能进行优化整合。规划通过走访各资源点现有住户或产权单位,了解居民实际需求,原则上采用产权置换、原权属单位出租或自营等方式,逐步转变各资源点现状功能为各类文化相关功能。规划结合现状资点分布状况,基本上形成傅厚岗和高云岭两条文化功能轴线,其中傅厚岗沿线以文化展示功能为主,如展示名人字画、书法著作、历史史料的展示馆、文化馆及艺术家工作室等等;高云岭沿线以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如文化活动站、茶社、咖啡馆、艺术沙龙、高端俱乐部、民国菜馆、地方文化演艺中心等。
规划在两轴交汇处形成文化展示核心区,这一地区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文化展示及利用最为突出的地区(图4)。
3.3.2社区环境的整治与协调
傅厚岗社区的改造在文化显特的基础上,更需要社区环境的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针对现存问题,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3.3.2.1整合社区、优化交通
针对傅厚岗社区内单位权属面积过小,内部系统性交通匮乏的现状问题,以街区为边界进行社区整合。在充分征求当地住户意见的基础上,打破相近几个住区的围墙边界,连接到一起,形成规模化的居住社区,从而减少对外出入口,为未来实施物业化封闭式管理提供可能。
在整合后的社区内部进行交通优化,形成内部的交通环线,社区出入口面向周边城市主要交通性道路,方便居民进出,同时也缓解了傅厚岗、高云岭等宽度比较狭窄的现状道路的交通压力,从而改善地区交通拥堵的窘境。
3.3.2.2完善配套、美化环境
傅厚岗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极度缺乏,比如文化活动站、体育健身场地、卫生站、托老所等,与国家标准相比,这些设施的人均拥有面积远远不足。因此,傅厚岗社区更新的一大重点就在配套设施的完善上面。基于此,规划积极挖掘现存房屋潜力,将部分文化资源点转换功能,作为社区配套用房,从而解决周边居民的迫切需求。
同时,社区内拆除各类违章搭建,对外部空间重新梳理与整理,美化社区整体环境。对局部面积较大空地,精心打造,使其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公共活动广场;对剩余零星碎地,考虑居民停车的实际需求,以增设停车位为主,其余用地考虑为绿地。
3.4总体结构:一核两轴三片
在总体构思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了“一核两轴三片”的总体布局结构:“一核”即位于社区中心位置的文化展示核,以历史文化资源点为核心,未来考虑周边沿街底层功能的转换,形成以文化展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文化功能核心;“两轴”即东西向傅厚岗文化展示轴和南北向高云岭文化休闲轴,两条轴线既串联了各主要文化资源点,同时也与周边重要城市级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枢纽发生联系,使得傅厚岗社区真正融入城市整体生活。“三片”即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三个风貌协调片区,通过各片区的风貌协调,将傅厚岗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周边地区的现代城市风貌协调整合统一(图5)。
3.5综合交通:片区整合、慢行通畅、停车优先
规划从现状主要交通问题出发,以“片区整合、慢行通畅、停车优先”为原则,进行综合交通优化(图6)。
对于傅厚岗社区的街区级路网,由于现状骨架已经基本形成,规划主要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比如打通青云巷东接中央路通道,以实现路网的完善。同时,为强调文化展示核心功能,规划建议此处局部(主要是傅厚岗及高云岭南段)进行交通管制,从而实现“L”型的步行街区,使人们在此能真正享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两侧地块的车行交通建议通过地块内部交通环路加以解决。
规划在不拆除周边多层住宅的前提下,尽量拓宽现状道路,从4-7m宽拓宽至9—10m。对于拓宽后的道路断面分配,以慢行优先为原则,打通原本不连通的人行道。考虑局部地段现状行道树比较完整,道路拓宽时对现状行道树加以保留,拓宽方向根据现状灵活确定,不机械按现状道路中心线向两侧拓宽。
地块内部交通在整合地块内小区边界的基础上完成,基本各地块内形成通敞的内部支路系统,方便居民。同时,为解决现状机动车位匮乏的难题,在利用拆除现状违章搭建后的空余场地中尽量遵循“停车优先”的原则,以增设停车位为主,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规划鼓励利用周边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错时停车,以解决社区内自身停车位不足问题。
3.6风貌协调:整体协调、重点突出、细节优化
傅厚岗社区周边即为城市中心区,现代城市风貌十分明显。因此,傅厚岗社区改造中对于现状历史建筑的保护、周边环境的协调是一个重点。规划基本以街区为单元,由内而外划分三个层次的风貌区进行整体风貌的控制,分别为重点风貌保护展示区、风貌协调展示区、一般风貌展示区,通过各自景观风貌、建筑色彩的协调呼应,使得核心区特色历史文化风貌与周边现代城市风貌平稳过渡衔接(图7、图8)。
重点风貌协调区以历史建筑为核心,体现浓郁的民国风貌特色。规划对现状历史建筑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特点,并结合南京市内民国建筑特征元素,对重点风貌协调区内建筑、街巷等进行重点风貌打造,在屋顶形式、立面处理、材料运用、色彩选择等方面均体现历史元素,其中特别强调细节刻画,以丰富的历史韵味实现整体风貌的协调及民国氛围的形成(图9)。
4 困难与反思
在参与社区改造的过程中,笔者深有感触,与普通的城市更新相比,这类“存量型”的文化社区更新工作确实有其突出难点及重点,这些都需要在规划工作中加强反思。
4.1经济性与可操作性的考虑
经济性及可操作性在更新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经济合理的方案才是真正成功的方案,更新工作绝不能一味的从理想角度出发,必须考虑现实的实际因素。与现状相比,傅厚岗社区更新方案设计原则上仅对违章搭建建筑进行拆迁,总计建筑面积约18000m2,对其他建筑未加以拆迁。整体方案的重点在于历史类建筑功能(总建筑面积约15000m2,占地约9000m2)的调整,涉及现状住户约30多户,与傅厚岗社区整体总建筑面积约80万m2、占地41hm2的体量相比,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即使如此小的功能转变,也由于牵涉到与原有产权属单位的沟通协调和对现状住户的搬迁,所需经费特别巨大而根本无法一次性实施完成。在具体更新工作中,实施方只能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每年调整几栋,逐步完成。近期主要针对一些现状空闲的房屋进行功能的调整,远期再考虑其他的剩余用房。又如一些重要的街道入口开敞空间的设计,规划起初建议能拆除一些建筑以形成相对宽敞的入口,但后来均由于经济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考虑而未能如愿。
4.2个体利益的阻碍
社区更新涉及各方面众多,由于其自身利益或者其它实际困难的影响,实际工作中,更新改造困难重重。比如社区的整合,不同社区之间由于所属单位不同、居住年限不同、各自需求不同,互相间的整合存在着诸多矛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多次到现场与各社区居民协商,共同研究,对方案数易其稿。再如拆迁问题,现实中的各类违章搭建在实际更新过程中也遇到了多方阻扰,很多时候实施方案不得不依据现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4.3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社区更新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这要求社区更新方案必须与社区居民密切结合,否则极容易出现更新方案与居民需求不符的问题,给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影响。比如常见的社区内绿地的设置问题,由于居民停车的实际需求,绿地的设置必须在保证足够停车位的前提下才能解决,而并非第一要务。又如绿地与场地的设置,对于一层的住户,由于其害怕绿地带来夏天蚊虫的干扰,较多要求室外以场地为主,而非以绿地为主,这与楼上的住户需求并不一致;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都需要规划师在现场与住户多沟通协调,方能设计出真实可操作的良好方案。另一方面,公众参与也能带来社区更新的亮点,比如傅厚岗社区中有多位文化名人,更新方案中一些涉及题字、雕塑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项目组积极邀请社区文化名人参与,一起设计,这恰好体现了本社区的文化特色,最后的成果也是公众参与的结晶。
4.4细节决定成败
社区更新受现状限制要素很多,某些情况下可以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要突出特色只能从细节人手进行设计。比如傅厚岗社区的几个入口都是拆除现状违章搭建而留出的空地,空间尺度都非常小,面积不过十平方左右,要体现入口形象只能精心雕琢,利用好每一寸空间,每一寸空地。同时特色的体现还表现在对于细节的推敲之上,傅厚岗社区的民国文化特色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各建筑小品的细节表现之中,比例的推敲、尺寸的长短、材质的选择、色彩的把握都深见功底,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