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013-04-29陆文元
陆文元
摘 要:在小学实验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珍惜实验用品、遵守实验规则、安全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尊重实验事实、分析实验结果等良好的习惯,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实验; 习惯;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59-001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任。为了上好每一节实验课,科学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动了不少脑筋,辛辛苦苦把每组的实验器材准备好,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并不领情,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不遵循实验操作的规范,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端端的一堂实验课搞成一团糟,老师只能草草收场,实验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细究起来,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学生拿到实验器材往往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要想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老师先得从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入手。那么老师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一、爱护实验仪器,珍惜实验用品
小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许多实验器材,特别是各类易耗的玻璃器材和各种精密的光学仪器,所以对学生加强爱护实验仪器的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每次新任教一个班,第一节课我通常不新授,而是进行常规教育,其中就包括爱护实验仪器、珍惜实验用品的教育,使学生明白爱护仪器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懂得仪器损坏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实验失败,有时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有些特殊的仪器则在实验前作强调。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课,老师在讲清了显微镜的构造后必须强调的是对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保护,不能用手触摸、不能呵上热气,否则会使镜面模糊,影响观察效果。再如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时,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能把温度计打碎了。学生按要求做了,不仅保护了实验仪器,而且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二、遵守实验规则,规范操作实验
科学实验的许多仪器在使用时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必须指导学生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实验的安全。
小学科学实验中经常用到酒精灯加热,这对于十岁左右的很少接触明火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如果学生还不能按照规则来操作,那就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偏偏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企图用嘴吹灭火焰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尽管之前老师已经示范过用灯帽盖灭。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老师一定要单独抽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讨论这两种不同的熄灭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学生能说就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能说或者说不清,就请学生观看多媒体的演示:用嘴吹可能一下吹不灭,酒精灯继续燃烧,并由于用嘴吹时,火焰会偏向一方,可能会使其他物体瞬间被加热甚至被点燃;如果人高灯低,灯芯较细的话,火焰可能沿着灯芯烧进灯内,把灯内的酒精点燃,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用灯帽从侧面盖上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火焰瞬间安全地熄灭,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多媒体演示的画面长久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以后使用酒精灯时一定会规范操作。
只要我们多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不规范操作的危害,就能改变他们的做法,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有效。
三、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
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出现这些现象标志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并由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每一次实验对学生而言都是聪明才智得到增长的机会。
六年级下册《加热白糖》这个实验,虽然实验所使用的器材、物品都是学生熟悉的,但是熟悉的事物在实验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学生并不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看得很仔细:颗粒状的白糖熔化了,变成了液态的糖水,无色的糖水慢慢地变红,颜色逐渐地加深,继续加热,变稠了,体积也膨大了许多,最后着火燃烧起来了。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现象明显,所以实验后学生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很是踊跃,但本课的重点是讨论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这就要学生深入的思考,对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准,仔细琢磨。由于看得仔细,只要老师稍加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辨别清楚,得到正确的结论。
四、尊重实验事实,分析实验结果
郭沫若曾经说过:“科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科学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数据不准确,根据这些现象或数据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上的结论相差较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摆的研究》一课,第三组学生在检验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是否有关时,发现三次改变摆的长度,结果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非常接近,没有明显的差异,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无关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可是怎么修正这个错误的结论呢?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实验有问题,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实验的信心,而且学生不服呀。这时,我请也做这个实验的其他几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实验数据和得出的结论。他们的实验显示,三次改变摆的长度,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差异明显,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且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的结论。两组同学谁也无法说服谁,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不轻易支持哪种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请他们两组同学上台来再做一次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原来第三组同学在改变摆长时每次差异不大,加上计时不准,导致每次实验的数据都差不多。而另一组同学三次实验时摆长的差距较大,每次得到的实验数据都不同,实验的结论自然很清楚。大家心中的疑问也就解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多问几组学生在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或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别,和学生一起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找到原因以后,再请这几组学生上台来做一次实验。实验完毕后请大家来交流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也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也因此更精彩。
实验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实验成败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从实验的主体——学生身上下功夫,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