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艺术教育的乐、动、新
2013-04-29陆琴霞
陆琴霞
摘 要: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在形成艺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艺术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兴趣,参与艺术活动,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姿美,使学生的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关键字:艺术教育; 创设环境; 激发兴趣; 丰富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45-001
富有新意和创造性的艺术课程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耳目一新。新艺术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单科教学的枯燥,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造了多向的思维环境,使他们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理想中的艺术课,是学生能置身于具有浓郁美的艺术环境之中、有丰富的美的刺激、用艺术教育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追求美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灵感;使其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师生在充满生机、无穷乐趣、富有个性的艺术活动中互动,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创设环境,体验艺术之乐
艺术教育是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美,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他们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例如钢琴上摆一盆绿色植物,使教室充满生机;墙上贴着音乐家画像,使学生了解认识音乐家,并产生热爱音乐的思想。这样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之后、在迈进音乐教室的一刹那,无不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情境的教学环境所感染,从而愉快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教师积极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借助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感官去听,去领悟,切身体验艺术的气息,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发现艺术,为学生创设出有艺术氛围的场景。欣赏《森林狂想曲》时,启发学生想象自己走进大自然,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妙。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子部分及结尾部分,都有长笛奏出一段美丽动人的旋律。有位同学站起来说:引子部分长笛演奏,就好象把我带入了春天的感觉,鸟语花香,大地一派生机,而结尾部分又好象是在另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二、激发兴趣,参与艺术活动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是如此。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观察、注意、记忆、想像,才能主动去感受美、探索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而事实又表明,并不是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作为教师,就必须启发教育,可以讲些跟作品有关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中历史资料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都存在很多美的因素。比如《春江花月夜》,音乐一开始,学生突然从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竖起了两只耳朵,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学生带到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姿美,使学生的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用美的心灵、美的方式一起去捕捉美、理解美、创造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喜欢深入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聆听,听他们向我倾诉,“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按学生的心理意愿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在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实施艺术课的教学内容。
三、丰富想象,搭设创新舞台
创新是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艺术中的创新能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音乐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心灵的释放,给他们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激发创作热情,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表现为想象,想象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创新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物、听声、诗文、赏图等手段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艺术创新还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主题是乐曲的主要思想,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当我们想到一首乐曲时,总是回忆起代表和象征那首乐曲的主题旋律。因此,在欣赏旋律性较强的作品时,可以通过听、唱、奏等途径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进一步分析主题旋律的音乐特征,为全曲的欣赏作好铺垫,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首先我让学生哼唱“爱情主题”、“共读共玩”以及“封建势力”主题,并通过片断欣赏,让学生说说各段音乐的特点,学生不难听辨出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欢快、活跃的共读共玩主题和凶残蛮横的封建势力主题,然后结合主题欣赏,讲解奏鸣形式结构,最后让学生欣赏全曲。有的学生听后说道:“原来交响音乐的写作发展是很有规律和逻辑的。”反之,学生定会觉得交响音乐杂乱无章,不可捉摸而听不懂。因此,主题识记法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把握音乐的发展变化,深入细致地感悟音乐语言。
艺术以其博大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每个角落感染着我们,理解、享受和创造艺术是每个人与生具有的本性,让我们用爱心与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碰撞、去交融,一起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