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做好产品+生态的两点一线
2013-04-29
小米公司从两年前成立伊始就是在走一个高性价比路线,而随着小米开辟高性价比路线之后,国内一线厂商也纷纷试水,包括华为、中兴、联想等等。以至于到去年年终时,如果还有厂商要继续延续高性价比路线,就必须要往千元机方向看齐,这也许是红米手机诞生的契机,或者说是小米公司的防御型战略。
“低端”手机的战略路线
红米手机推出后,网上有专业的测评团队对之进行拆解和价格分析,得到的成本价格是520元左右,加上中间一些销售成本,小米公司的利润少之又少,对于这一问题雷军给出了解释:“为什么做红米?我自己是一个手机的发烧友,小米目前的手机都是面对发烧友而做,性能就是首位,然后才能保障功能和特色,然后强调高性能和高性价比。去年7月份我看到国内包括台湾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性能越来越好,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我当时就在想有没有机会做一款非常好的千元机。”
雷军谈到,其实做手机不是出现一个想法之后立刻就要公布,就要做出来:“如果我们今天决定做红米,我们就要用未来一年可能发布的平台,这样才能做到芯片发布的同时手机才能发布。”
所以,这样的做法就具有与之而来的风险,风险就是厂商无法保证这个平台是否能符合大众,迎合时代的要求,毕竟互联网时代,每一年的变化都是巨大的,今年预测明年的产品,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有风险性的。
“所以我们去年7月份的时候就选定了两个平台同时做,主选的平台是双核A9。另外选MTK6589T作为备选。第一款觉得不够好,就进行优化和改进。连续改动三四个月以后,硬件商说实在改不动了。但那个时候小米已经订了40万的货,做手机需要提前三四个月订货。所以临时决定把这个主选项目取消,把备选项目升级,就是今天的红米。”雷军表示,作为小米公司目前最热门的新机,红米的诞生其实是比较偶然的。“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40万台的主项目机器怎么办。把备选项目升级成红米之后,才发现这款手机远远超出了预期,所以经过内部反复商量后决定把红米作为战略成本,但是导致的结果就是供货量不够。”
谈到订货量,就不得不说的小米的饥饿营销,雷军表示小米的饥饿营销其实是被动的:“小米现在用了富士康跟英华达非常多的产线。这次红米供不应求,主要问题一是我们对这个产品原来没有这么高的定位,整个的供货量不足。二是因为这个产品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反过来又导致供应的难度加剧。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每一次小米发布新品所遇到的。”
雷军认为,小米的主业依旧是小米品牌,并且会继续坚持用一线供应商的最好产品,坚持高性能和高性价比,把小米品牌做好。红米手机则坚持的是高体验和高性价比,强调的是高体验。红米品牌主要面对大众用户,并且跟小米设计理念差别很大。
优秀的产品就一定会有优秀的平台,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理念。在做一款低端产品时不要想着是否会拉低公司品牌,如果做出一款好的低端产品不仅不会拉低公司品牌,反而会有所提升。
未来的智能生态系统
谈到小米未来的生态,雷军表示,小米对整个手机上的生态系统非常在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决定的,更是用户体验决定的。在今天的Android手机上,任何一款都是耗电大户,所以手机厂商纷纷开始在电池上下功夫,从早期的1000毫安到2000毫安,再到2500、3000、3500甚至4000,这其实是一个无止境的道路。
而反观iPhone的电池容量却很小,iPhone5的电池只有1440毫安,却依旧能够使用一天的时间,问题就出在Android是开放的生态系统,iOS是一个管制非常严格的系统。所以iOS整个生态系统比较健康,Android系统的开放则带来了常驻内存、后台启动、通知栏弹出、屏幕弹出、后台流量等弊端。所以做生态系统时,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为止,大部分应用都是如此,都会常驻内存和占用内存,这样不仅耗电,还会耗费流量。
如何恢复到健康生态?就需要厂家从个人做起,一个人去这么做,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这么做。小米公司亦是如此,在Android开放生态的大范畴里,试图去营造一个比较约束、安静并且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生态。当厂商做到一个好生态时,收入、利润也就会随之而来,不用再单靠硬件去赚取利润。
雷军表示,最早在互联网转型的时候,Google十戒为转型提供了一些约束和指向,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就会纷至沓来。小米之所以在市场上比较火,就是以好产品和好的用户体验去维持的。
此外,在未来生态系统当中,穿戴设备也是提及最多的领域,许多人认为穿戴设备即将引起一场新的终端革命,而雷军却对这种看法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在使用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Google Glass之后会发现使用体验并不如用户想象中那么完美,甚至是不够实用。因为可穿戴设备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配合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电池功耗,穿戴设备往往比较小巧,所以电池容量也会很小,在使用几个小时之后就需要充电,十分麻烦。另外就是功能单一,用户没有必要为了单一的功能去买一个高价格的产品,功能丰富的产品体积又会比较大,所以小的芯片提供又成了问题。所以今天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难题就是产业链还没有真的成熟,真正大规模的商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
智能手机遇瓶颈?
最近,国外一些观察者认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到了一个创新的瓶颈,从去年iPhone5和三星的S4发布开始,都没有给业界带来一些革新和惊艳的感觉。而雷军认为,智能手机已经发展到可以取代电脑的阶段,从硬件的观点来看,智能手机的体系结构已经可以告一段落。
大结构的稳定不意味着发展创新的停止,之后各种方式的创新主要在于传感器这个最能改善用户体验的方向,包括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性、O2O服务的连接性、社交关系的连接性等等,更多的创新会体现在以上领域。硬件方面目前最需改善的就是电池技术和显示技术。
对于小米公司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创新是铁人三项(MIUI、小米手机、米聊等互联网应用)。把软件、硬件、互联网全部融为一个整体也是各大厂商目前在努力的方向。
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智能机品牌,目前所做的就是把公司品牌化,比如华为、联想等厂商开始往高端品牌去塑造自己。但这是成功的案例,国内仍有许多的厂商还处于瓶颈期,甚至是垂死挣扎的阶段。针对这一现象,雷军认为重中之重就是把自身的产品做好,把生态做好。其次要开放学习和合作,包括国内外的硬件厂商、运营商等等。今天整个中国的手机行业与世界品牌相比依旧存在差距,所以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缩短这个差距,并共同完成超越。
移动互联网下的创业生存
今年,整个移动互联网业内发生了多次收购,包括腾讯、百度等几大巨头的收购、合并,那么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来说,生存空间和行业切入点则越发稀少。而雷军认为,移动互联网才刚刚开始,虽然竞争很激烈,但这个行业刚刚发展到它的十分之三,未来还会有很多的创业机会。
回顾互联网发展的十多年,从初期三大门户到后来涌现出的盛大、巨人等等,其实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机会,移动互联网也一直是创新不断的行业,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其次,在战术层面上如何在巨头的生态链里寻找自己的定位,并利用巨头的资源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淘宝的生态已经稳定,创业者要建立另外一个淘宝去竞争的话生存几率就会很低。不如依托淘宝去做一个优秀的店铺。所以说在巨头的生态链上也可以找到生存空间。
另外一点,创业者还可以研究哪些领域是在巨头的射程当中,从而发现巨头们没有涉猎的领域或者没有发现的领域,这样的机会如果创业者能够发现其实是有很多。
小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看到第一个机会是米聊,当时最大的威胁就是互联网杀手——腾讯,但庆幸的是当时腾讯没有涉及这个领域,小米内部估算腾讯一年之内不涉及此领域,米聊就会有50%的胜算,一年之内反应过来的话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但是回报依旧很高。结果腾讯三个月之内就推出了微信,但米聊却依旧活了下来,所以即使互联网巨头涉及的领域,创业者赶在之前做出来也是有存活空间的。
此外,有许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提出了改变世界的想法,但是雷军认为,对于国内环境来讲,先做出一个能够让用户尖叫的好产品就是最成功的事情。中国的创业者或者说巨头目前都没有达到改变世界的能力,这跟国内的成长环境、基础设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