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科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

2013-04-29史文龙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9期

史文龙

【摘要】 妇产科病人在手术后多发急性疼痛,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组织机体损伤所引发的反应。患者术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也不相同,对不同的镇痛法进行了比较、探讨。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镇痛方法;临床比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36-02

妇产科病人在手术后多发急性疼痛,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是由于病人本身的组织机体损伤所引发的反应。如使用适宜的方法,对病人手术后的急性疼痛加以治疗,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感及术后不适反应,大大降低病人得肺栓塞和下肢血栓等病症的机率,减少病人身体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医学上,对妇产科病人手术后可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产后手术疼痛。本文以81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不同的镇痛方法来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选取了81例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ASA的方法分成了1-2级,患者在24-50岁之间,由病人对麻醉方式进行选择。

1.2 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第1组、第2组、第3组,每27名患者组成一组,患者在年龄、平均手术时间、身体重量方面无明显差别。方法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第1组患者疼痛治疗方案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了杜冷丁100毫克,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第2组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法,采用连续硬膜外注射布比卡因5毫升的方式,在药物配伍中加入1毫克氟哌利多、2毫克吗啡,随后将患者的硬膜外导管移开,监护患者15分钟,对患者的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确定患者体征稳定,无异常后送回病房。第3组患者在手术即将结束的15分钟前进行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操作。注入0.25%布比卡因5毫升。妇产科病人手术进行完毕后,继续保留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后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注射液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配方操作为:0.5%布比卡因25毫升+芬太尼0.5毫克+氟哌利多5毫克+生理盐水稀释至100毫升,持续注入为2毫升/小时,PCA量0.5毫升,锁定时间为15min。

分别在第6、第12、第24和第48小時的时间内进行镇痛效果及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的观察,确定患者的镇痛效果。手术后超过48小时需要重新进行镇痛效果的评价。

1.3 对统计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运用q检验与X2检验来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第6、第12、第24和第48个小时,第1组患者镇痛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1)。在手术后的24小时和48小时,第2组镇痛效果评分显着高于第3组(P<0.05),见表1。

3 结论

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疼痛是复杂的生理反应,给患者带来较多的生理影响,是不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术后疼痛的治疗可以使人体的压力荷尔蒙及儿茶酚胺的释放大大降低,缓解术后病人的疼痛,让病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有保障。在第1组中,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第6、第12、第24和第48个小时后患者镇痛效果评分明显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1)。可看出,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较高,病人对疼痛的缓解需求高于医院医生的想象。根据数据资料可以看到,术后连续注射阿片类镇痛药,患者仍会有一定的痛感。由此可见,在手术后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一次镇痛往往不能有效缓解痛苦。在手术后的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镇痛效果评分第2组要高于第3组(P<0.05),第3组没有表现出镇痛效果评分大于3例。手术之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法,可让患者不产生疼痛,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大金,杭燕南,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上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254-1255.

[2] 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第2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