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分析
2013-04-29才荣
才荣
【摘要】 慢性盆腔炎属于妇科常见疾病,指女性盆腔腹膜、结缔组织、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出现的慢性炎症。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月经多、腰骶部酸痛、白带等。该症较为顽固,临床治疗难度大,不易根治,在性交、劳累及经期前后病情加剧,并可诱发多种疾病。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由于病程长,反复性大,常常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影响生育,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1]。目前临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联合应用中药口服、中药灌肠及口服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 临床治疗;生殖器官;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7-01
为此,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5.3±2.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5±1.6)年,所有患者均依据《妇产科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评定标准进行确诊:①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痛或腰骶疼痛,白带增多,月经紊乱,月经淋漓不断,经量多,在经期前后或性交后有加重迹象,部分患者有急性盆腔炎史。患者舌质红或苔薄腻,舌质紫黯,苔黄腻,弦滑或脉细弦;②检查中发现子宫呈后位,粘连固定或活动受限,伴有附件增厚或压痛,或有不规则包块,压痛;③经B超检查发现,子宫直肠凹陷处显现无回声不规则的暗区,或子宫单、双侧附件有炎性包块,或回声增粗;④少数患者通过腹腔镜下进行活组织检查,取冲洗液或腹腔液对淋球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进行查找分析。按照平均性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中西组: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为组方: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2g、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0g、川芎10g、柴胡10g、延胡5g、茯苓10g、党参10g、甘草5g、车前草20g、益母草15g、(金钱草20g)。偏于寒凝者加肉桂,肾虚者加乌药、杜仲。再加上理疗:超短波光照射下腹部每日1次,1个疗程为7d,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对照组组:给予抗菌素和理疗。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体征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及妇科检查炎症转为正常。显效:临床体征及症状消失,理化检查及妇科检查炎症有明显好转。无效:临床体征、症状及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有加重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过一个周期(3个疗程)的治疗,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7.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两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腹膜、四周结缔组织、生殖器出现的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腹两侧坠痛、隐痛、喜暖喜按等症状。因盆腔与生殖器相连,当受到感染后,往往导致周围组织同时发炎。病理表现为器官粘连、炎性渗出、结缔组织增生、包块形成等。因慢性盆腔炎无急性表现或已过急性期,此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度较差。同时又因慢性盆腔炎引发的盆腔纤维化、粘连、血液循环差等,降低了到达病灶处的药物浓度,从而使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文表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两组经1个周期的治疗,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有效率为98%,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的48%。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妇人带下、腹痛病。妇人冲任虚衰,气血两亏,胞脉失于濡养,发为腹痛,与胞脉失畅,冲任淤阻,不通则痛,发为腹痛,发生机制与湿邪、热邪、瘀邪密不可分。湿热瘀邪相结,可致任带二脉受损,发为带下病。慢性盆腔炎常为因流产(含人流)、产后感染、月经不洁、手术等致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情顽固,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又可急性发作。其病理特点是气滞血瘀、胞脉受阻。故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方中桃红、红花活血化瘀,香附、延胡行气止痛,柴胡、白芍、白术、当归、茯苓疏肝理气,车前草、金钱草消炎。这样,从整体上调节,达到消炎镇痛及调经作用。理疗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安全可靠,值得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伍靓,谭静,李少琼.中医治療慢性盆腔炎200例临床治疗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