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有效性探究
2013-04-29张红旭
张红旭
时代呼唤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新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除了生物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外,更迫切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有效途径。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同课程标准理念紧扣在一起。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条件。。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旨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和遵循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探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为适应这一变革,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 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成功的快乐。
2 、 注重课堂用语,精讲与导学相结合
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书面用语。其特点是语法规范,文理严谨,逻辑严密,对于年龄尚小的初中生来说,较为枯燥,不易理解。备课时,应在把握好课标的前提下,研读教材,对授课语言多加推敲,凝练,力求表达既准确、无误,又易听懂,风趣幽默,富有意境。这不但能衬托出教师知识的渊博,树立形象,提高威信,令学生叹服,而且能突出教师导学的艺术风范,使学生对老师所任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发奋努力,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学生也不再产生厌学心理和压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讲课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有效教学的今天,讲课应注重“精讲”与“导学”两方面,但以“导学”为主,“精讲”为辅。在讲初中生物第三册《生物的遗传》这节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时,我先精讲本节的重点,通过列举生物产物的后代总是与亲代相似但又有差异的事实,然后提出:父母亲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自己后代的呢?至于具体的遗传方式,请学生翻开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去获得。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初步懂得人体细胞内染色体有23对,遗传作用是染色体上具有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质。这种DNA分子上有许多决定生物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基因,生物体的各种遗传性状主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精讲是对学生似懂非懂、难以理解或非讲不可的内容做精辟的阐述。 “导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观察、资料分析、探究实验,启发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并对学生的方法、技巧给予及时恰当的点拨、矫正,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使学生通过不通的方式、方法、获得一致的、较为科学的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因学生手脑并用印象深刻,会铭记在心,主体作用发挥充分,训练扎实,技能技巧有所提升,最终可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
3 、 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达到自我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血液循环”一节的导入中,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张高速公路的立交枢纽中心幻灯片,形成类比,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讲“心脏能提供动力作用”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听诊器亲自体验心脏的跳动(听心音),从而容易了解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在讲授三种血管的区分时,让学生直接体验人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即为静脉血管,以切脉的方式,在腕部摸到桡动脉的搏动,即可让学生感知到动脉血管分布在身体较深处。用血压计测量学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人的血压的正常值。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
4、 注入创新元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提出问题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例如,在讲授“观察叶片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最难弄明白的莫过于叶片表皮上的气孔的结构与功能。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微观结构。怎样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知道植物叶片气孔的存在呢?这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采用了创新的演示实验来探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植物的茎和叶中的导管都是相通的,当用打气筒往植物的茎内充入大量气体时,气体通过茎到达叶,当气体达到一定量之后,叶片内的气体就通过气孔冒出来,而气体在水中就会形成气泡,由此可知气孔的存在。用创新实验,可让学生更直观、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植物气孔的探究中来,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去探索、实践、创新,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教育之目标。
5、 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得到成长
生物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同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密不可分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穿插学生个人成长的因素,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是跟自己的成长有着紧密联系的,从而让学生更热情、更积极地学习 。例如: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健康的生长发育与成长,教师多举例一些因不良饮食习惯与不合理饮食结构而造成不健康地发育与成长的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又如,青春期和人的生殖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讲授“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要让学生突破学习的心理障碍,巧用生物课堂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这是生物教学的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把知识点定位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把个人成长与生活中的问题提问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课堂中找到答案。同时,教师要大胆地冲破教材的束缚,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成长的教育。
6、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 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