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教育理念焕发地理课堂教学活力
2013-04-29岳俊香
岳俊香
摘 要:本文主要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思路,改进教法,用创新教育理念来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19-001
地理课堂创新教育路很不平坦,它步步是沟,处处是坎,那么,如何让学生成功地越过这些沟坎去自由地创新呢?
第一,思路要更新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尝试教育、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应接不暇。于是乎,有的教师“忙”了起来:理论要新的、教案要换皮、习题设计名称要有新意、公开课和实际上课两张皮,教师们说“真累”。但路却越走越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再好的设计思路,也不要一棍子砸到底,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要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实践、去动手。
第二,扫除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1.学生的创新要求教师要具备独特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之路,其思维是非常艰辛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辅设这条“绿色创新”之路,即教师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现象。
其次是永远追求新知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要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既要不惮于正视一己所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蕴含着推广价值的精华。同时,要有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并把它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去。这样学生的创新之路才不会有这个“灰色的拦路虎”。
2.鼓励学生敢闯“创新”关。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很敏感的时期,从小学到中学根据已有的“经验”,他们形成了层层“保护色”,他们既有敢表现自己的一面,也有善于隐藏自己的一面。如在上课过程中,隐藏自己已是普遍现象,不管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多半 “无动于衷”,每每看到这“了了”的几个学生在争、在议,教师真感到有点悲哀。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应走到学生的“心”里去,了解学生,讲一下自己过去的中学生活是怎么过来的,并让学生去说一说、评一评,我想这会把学生拉近一点。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对错误和不太正确的见解,在商讨中解决,并表扬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歧视学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这样学生才能解除“自我封闭”和“保护色”,才敢去说、去讨论、去创新。
3.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本,纯粹脱离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无法适从”的感觉,增加了学习的困难,更谈不上创新,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内教师就必须先清除这个“拦路虎”,要想办法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即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等。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所要掌握知识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教材上没有说明其发展的条件。教师就引导学生读图,利用所学内容来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并用比较的方法来掌握其区别,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措”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边以备忘记,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这种不起眼的教学方法,恰恰是学生所需要的“甘泉”,因为这一步扫除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这样的课学生愿意学。因为它为学生创新开了“绿灯“。
4.多创设情境,搞活教材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学生如何投人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有趣”、“生动”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创设了一个有趣导入。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这样自然引人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参考文献:
[1]朱林海,丁德潜.《新课程课堂教学论》
[2]郭景扬.《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
[3]《山东教育》《上海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