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013-04-29石启淼
石启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拓展语文课堂,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挑战。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让教学走出教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注重拓展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一、由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方面拓展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教育更是追求打通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进行拓展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材料,考虑学生个人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升学生认识现实生活、评价现实生活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生活的智慧。
如我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在教学结束之前作了这样的拓展:从唐山大地震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等每一次大地震中,世界心理学界总结出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地震发生之后,幸存者在焦虑之后会产生抑郁,严重抑郁的结果是漠视生命,半年之后,将是灾区自杀行为的高发时节。学完本文后,你对热爱生命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几分钟后,把你对生命的理解说出来,鼓励灾区人民度过这场将至的精神灾害。这种拓展教学设计就将课文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学生在鼓励灾区人民时,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建设,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结合课文,拓展情节,再造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文本。课文都是有详有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的“空白”进行合理构想,补充省略的情节。但不是盲目地拓展情节而是给文章“添枝加叶”使之更丰满,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落难的王子》,就可补充材料表现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再比如在教学八年级课文《老王》时,在结束新课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根据杨绛先生富于同情的心理和老王的善良,重新为故事设计一个自己想要的结尾。一些学生设计了喜剧结尾,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一些学生为老王设计了更为悲惨的命运,令人潸然泪下。这种改变课文内容的拓展训练,能极大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利用生成,适度拓展,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纯粹地追求教学的拓展。拓展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要恰到好处,绝不是每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拓展。在真正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进行切实有效的拓展。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在合适的空间、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文本拓展;决不能牵强附会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本末倒置,将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和偶发性,准备再充分的备课也不能完全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备课,大胆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四、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起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活泼地通过影像或者声音再现,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用多媒体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春天早已过去,学生无法再看到春天的场景,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春天美丽的生机盎然的影像。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感受了春天的温暖、美丽和生命力的强大,深深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春的涵义。如果教师不借助多媒体来拓展教学,仅仅是单纯的口头讲授,就很难获得这种教学效果。
总之,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依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