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0例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2013-04-29覃庆锋潘业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子宫肿瘤

覃庆锋 潘业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间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4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诊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者187例(78.1%),无症状而妇科检查发现者53例(21.9%)。手术方式以全子宫切术为主,占44.6%,其次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占30.0%,次全子宫切除术占25.4%。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肌瘤大小、数量、位置及生育情况及病理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途径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及良好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 子宫:肿瘤:平滑肌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04-02

子宮肌瘤由平滑肌组织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导致子宫切除术主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1],20岁以下较少见。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为探讨该病的临床规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手术途径并总结经验。我对我院2010——2012年期间诊治的240例子宫肌瘤并且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2012年两年期间经手术和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共240例,年龄在26-62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

1.2 临床表现 有临床症状的为187例,约占78.1%。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白带增多、贫血、腹痛、下腹包块及痛经等临床症状,见表1。无临床症状为53例,占21.9%。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与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有关。

1.3 子宫肌瘤手术方式及术式选择 240例经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中,主要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切除术,占44.6%;子宫肌瘤剔除术占30.0%;子宫次全切除术占25.4%。其中常规的开腹手术占53.3%,经腹腔镜手术36.7%,经阴道手术5.0%,宫腔镜手术5.0%,见表2。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目前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育龄期的妇女,患病后肌瘤持续生长,妊娠或口服避孕药时可见肌瘤增大较迅速,而在产后或停药后又逐渐缩小,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等现象。这些都提示子宫肌瘤发生可能与女性体内雌、孕激素分泌过高或长期雌激素刺激有关[2]。从我院资料来看,子宫肌瘤多见于40-50岁,其年龄为育龄期和围绝经期,这一时期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体积增大,从而增加了子宫肌瘤发生的机会,但是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只是发病的一个方面而已。根据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影响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肥胖、妊娠和流产史、种族、吸烟、饮酒、血压和运动、遗传及环境有害因素等。子宫肌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单一因素改变而发生。在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再结合某些内外因素变化而诱导其发病。应该积极研究导致子宫肌瘤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各种因素在肌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找切实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之重要。

2.2 临床症状分析 本组240例子宫肌瘤中,好发年龄为40-50岁,与文献报道的相同[4],子宫肌瘤的症状一般取决于其生长部位和肌瘤的大小。主要临床症状有月经量增多、月经紊乱及子宫体积增大所致的压迫症状。本组资料表明,40岁以下患者症状以月经量增多为主要表现,月经量增多占47%。由于40岁以下患者属于育龄期,雌激素水平高,高雌激素刺激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体积增大、相应子宫内膜面积也会增加、从而月经量增多;子宫肌瘤的生长影响了子宫平滑肌组织的正常收缩,同时也影响了子宫内膜剥脱面血管关闭,导致经期延长,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和月经紊乱。也有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通过体检或其他妇产科手术才发现的,约占本组资料的21.9%。说明对生育年龄妇女进行定期妇科体检,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2.3 手术方式 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然是子宫肌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子宫肌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年龄、肌瘤大小、数量、位置及生育情况决定。本组资料表明,全子宫切除术是我院采取的针对子宫肌瘤的主要术式;常规开腹手术是我院子宫肌瘤手术的主要手术途径(见表2)。

2.3.1 全子宫切除术 年龄40岁以上,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但是对于术前正规宫颈筛查无明确病变,并且有良好依从性和随访条件的患者可采取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鞘膜内子宫切除术。这样一来,既不需要充分分离膀胱,减少了子宫韧带及膀胱的处理,降低了膀胱、直肠、输尿管损伤的危险,又可以减轻对盆底组织的破坏,降低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中、远期并发症,如:阴道前壁的膨出或脱垂合并有尿道及膀肌的膨出;阴道顶脱垂;阴道后壁伴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小肠部分脱垂等。同时,还可以保护了阴道的完整性,提高了术后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5]。综上所述,随着患者对术后性生活质量及对卵巢功能保护要求的提高,部分适合的患者选择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取代传统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是今后妇科临床医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有益的发展。

2.3.2 子宫肌瘤剔除术 适用于40岁以下未婚或已婚未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术时于子宫体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12单位,可减少肌瘤剔除时的创面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因足月妊娠子宫血供极为丰富,高度充血,肌瘤增大变软,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故我们处理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的经验是:浆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肌瘤≤3-6CM者,可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而肌壁间较大的肌瘤,可待日后随访处理[6]。

2.3.3 新型手术 随着腹腔镜、宫腔镜、经阴道子宫手术器械和操作技术的逐步完善。在腹腔镜、宫腔镜、经阴道下处理子宫肌瘤及子宫体是现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流方向。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点,现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据文献报道,国内部分医院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率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7]。以上几种新型的子宫肌瘤手术方式必将成为现今子宫肌瘤的最主要和首选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途径[8-9],但是却有严格的临床适应证,对手术医师技术水平要求高,手术医师的培养周期较长。

2.4 术中对卵巢的处理 有文献报道认为45岁以上妇女切除子宫的同时可以切除卵巢,从而可以预防卵巢肿瘤的发生。笔者认为过早和无依据的切除单侧或双侧卵巢,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会医源性地提早引起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不但会较为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会增加医患矛盾的风险,不应作为常规的手术方式来应用。故此,我院240例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中全子宫切除术的同时,切除一侧或双侧附件21例,占8.7%,其中因为卵巢存在病变而行附件切除的只有14例。近年来也有大量的学者在学术会议上特别强调卵巢功能的保护问题[10]。因此,对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在全子宫切除术的同时是否切除卵巢要采取非常甚重的态度。术中应仔细探查双侧附件组织,如果明确了不合并附件病变,原则上主张应至少保留一侧的卵巢功能[11]。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4-617.

[2] 尚丽新,张忠福,王德智,等.子宫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4):233-234.

[3] 牛建清,陈兴伟,等.子宫肌瘤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1):40-43.

[4]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2.

[5] 沈删,邓云清.子宫全切术后心理干预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7,22(3)Z:629-630.

[6] 唐良萏,卞度宏.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5(2):65.

[7] 李光仪,陈露诗,黄浩,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1163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86.

[8] CastaingN,DaraiE,ChuongT,etalM echanical and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report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52 procedures.Contracept Fertil Sex,2004,27:215.

[9] 李光仪,主编,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7-295.

[10] 张惜阴,主编.临床妇科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8-76.

[11] 曾月娜.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5,2(11):24.

猜你喜欢

子宫肿瘤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如何防治子宫脱垂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子宫切除后会迅速变老吗?
ceRNA与肿瘤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