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迷途
2013-04-29王颖
王颖
“最坏的時间已经开始到来,但结束的时间远远没到。”当前,这句话已经成了大部分实业企业家的心声写照,在中国,实业正遭遇新一轮危机。
表面上看,我们有“世界工厂”之称,但这并不影响“实业精神危机”的担忧同时落在中国头上。过去几年,房地产飙涨与调控、股市的过山车行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风起云涌,使得“实业”早已远离人们的视野,当前的实体产业更是举步维艰。
一方面,不少在实业领域耕耘的企业利润持续走低。以安徽地区为例,数据显示。2012年合肥民营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3%~5%之间。已到了一个危险的警戒线,近40%的企业净利润出现下降。
2013年情况仍未好转,安徽省统计局2013年1—4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受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包括钢铁、煤矿、水泥、白酒生产、家电制造、设备制造等实体产业处境艰难,主营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严重下滑,利润总额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另一方面,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撤出,辗转进入楼市、股市、金融等高利润领域,追求所谓的资本收益。
有企业家明确表示,“现在的真实情况是,如果我有1000万,我不一定要用来扩大再生产。与其辛辛苦苦地赚点微薄利润,还不如投到高利润回报的行业甚至直接把钱‘放出去,这一收益都比我天天辛苦赚得多”,而类似的“怪圈”已在不少企业经营者身上出现。
实业企业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企业应该如何自救?未来实体经济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8月16日下午,由徽商杂志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五期徽商圆桌论坛在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友华,安徽前首富、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商晓波。安徽省山东商会会长艾迁等十数名嘉宾参与论坛,掀起一场头脑风暴。论坛由《徽商》杂志执行副主编宁鑫主持。
实业空心化问题凸显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问题,比如美国过度金融化造成实体经济萧条,而欧洲陷入欧债危机则源于产业空心化下的高福利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却由于其制造业的发达而一枝独秀。因此,回归实业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共识,美国、欧盟、日本如今都在推动“再工业化”,如日本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减少海外制造的份额,将产能迁回国内。
而在中国,实业空心化问题同样严重,大量资金从制造业中撤出,进入楼市、金融等高利润领域。综其原因有三点:成本攀升让企业面临经营苦难,不能干;投资受限导致企业发展空间不足,没法干;利差巨大让企业家感觉干实业不如投机,不想干。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实业缺乏赚钱效应。
做实业确实很难
现在做实业确实很难。比如汽车行业,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是汽车制造业70%的利润是被与我国合资的外资方赚走的,而且汽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日渐走低。究其原因还在于本土车厂不掌握核心技术。
由于本身抗风险能力差、行业利润低,整车厂的颓势也给我们这些小型汽车配套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困扰。据我所知,省内一些小型汽车配套企业因为订单不足、已经出现了“产能闲置”的现象,某些厂子一年中开工时间尚不足一个月,而破产倒闭的厂子也绝非个案。
在主业业务出现下滑的情况下,省内某些大型车厂已经开始投身地产、金融等高利润行业,用投资所赚的钱反哺实业。本来金融是第三产业,为实业服务,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金融成了主导行业,就因为其利润高。现在一些大的实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投资公司。这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企业的主要利润竟来源于辅业。
危机是弱者的代名词
我不同意实业危机的说法,我认为危机只是弱者的代名词,一切都决定于企业自身。企业不能以市场发展不好为借口,纵观过去,哪一家做大做强的企业不是经历过多次危机的?
我是从事超市行业的,国内超市行业的诞生之初就是与危机相生相伴的,起初外资在国内大肆扩张之时,本土超市几乎是望而生畏,但近年来外资开始节节败退,本土超市大肆兴起。
在这种外资退、本土进的大背景下,我从红府超市辞职出来创业,将“未来超市”的概念引进中国。这在当时几乎被圈内人传为笑话,甚至有人就赌一万块钱说我会“死”得很惨。但现在来看,我“活”得很好。
虽然我的租金比同行多花了一倍、人力比同行高了一倍、在超市硬件配置上也花费了比同行高好几倍的成本,比如一部购物车电梯就花了300万、一台烤箱花了20万等等,但我的零售价比一般超市还要低一些,而且我更注重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把握,随着众多食品卫生事件的曝光,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环保、天然的食品,我们的生鲜、熟食操作间全部是开放式的,更向消费者承诺每天莱肴的新鲜度,一旦消费者发现有不新鲜的现象,当即奖励1000元现金。靠着在服务细节上的锱铢必较,我们的超市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现在每天能保证30万元的营收,投放与营收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持平。
目前我的企业规模还比较小,能否活到最后还不敢说,但我们一直在行业内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来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能为行业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危机就是转机
大家都在谈实业危机的时候,其实就是转机,明年一定会比今年好。
近几年,大家的确都感到了做实业的压力,尤其是家电、房产、汽车等行业,从大的方面来说,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不理想有关,中国的GDP增速已经从百分之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八左右,但又有哪个国家的GDP增速能一直保持7%—8%的增长速度二十年?在我看来,中国只是跑步跑累了而已,一定还会有一个发展期,至少保持GDP5%—6%的增速数十年。
所以企业家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看待经济调整,虽然当前资金逐渐流向高利润地区,但只要政府能引导好方向,到时一定会支持工业发展,这也是一个国家想要长期发展的根基。
将农业做成高科技行业
传统行业也能做出新意,受金融危机影响,四年前我从外贸行业退出投身实业,当时恰逢物联网行业热潮,但当时的物联网主要集中于城市,农业物联网是一片空白,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我毅然决定要投身农业互联网。天时方面,当工业快速发展到一定的天花板时必然带来相应的环保问题,绿色环保会成为未来的主旋律,所以我判断农业会成为未来的大方向;地利方面,安徽是农业大省,目前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就在于集约化和信息化:人和方面,合肥是一个科教城市,团队建设完全不成问题。
三年多以来,我们虽然干得很辛苦,甚至把原来做外贸赚的钱都砸进去了1亿多,但目前公司发展还不错,得到了高层的重视和肯定,目前我们还在参与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农业本来就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国外早就把农业当成了一种工业,我现在做的就是把国内的农业做成一个高科技行业。
多元化发展抗风险
就目前来说,实业危机对我们而言命题过大,我们现在能考虑到的就是赚钱太难、人太难管。
赚钱难体现在利润低上,行业投入高、利润薄,逼得我们不得不多给自己找几条活路。最初我们什么包装都做,发现对企业影响不好,就改做专业包装,但产值一直都做不大,平均水平维持在3000万—4000万元左右:我们又开始做节能灯用于出口,每年产值也只在6000万—7000万元左右;去年我们继续拓展,开始与美国一家企业合资做纸杯,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3000万元左右。
而人难管则主要体现在工人流动性大,新转行过来的至少要进行为期1-3个月的培训,目前我们企业的人力成本已经占据总成本的12%左右。
尽管如此,我们对未来还是比较有信心,我们做的是配套行业,只要你们大企业有饭吃,我们就有稀饭喝。
做实业要耐得住“寂寞”
近几年来大的家电行业环境并不容乐观,合肥三洋虽然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发展得还算不错,从2008年至今,合肥三洋每年都保持50%的增速,每年的利润增长都保持在40%以上。
但在日本三洋与松下合并之后,松下去三洋化意图明显,为了延续我们的品牌,我们必须找到国际一流公司进行合作,虽然很多企业诸如海尔、TCL等都对我们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多番考虑之下我们最终选择了惠而浦,不仅因为它是全球家电第一大企业,更是因为我们已与其在三洋品牌的持续使用、人员的留用等方面都达成了相关协议,与其说这次是惠而浦收购了三洋,不如说是三洋整合了惠而浦在亚洲的市场,未来中国会成为惠而浦在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中心。
所以做实业贵在长期坚持,企业家要耐得住“寂寞”,干自己该干的就行。
我做制造业这么久有三点体会,第一就是要敢坚持、做自己最好的东西。合肥三洋就是这么践行的,努力做好主业;第二就是在管理上要不断“打补丁”,在保持人员队伍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发现漏洞。用信息化解决项目投资、存货等风险,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体制流程。此外,做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比较的心态,与同行做比较,逼着自己进行赶超:第三就是商业模式要即时跟进。电商是当前大势所趋,前年我们做电商业务才做了6万元,去年就做到了6个亿,今年预计能做到15个亿,这就是虚拟竞争的力量,未来值得我们重视。企业在自身搭建平台不换算的前提下,要善用第三方平台,消费者到网上买东西更便宜,但我们却能赚得更多,因为我们大大减少了几乎占据成本30%的物流环节的开支。
所以无论你身处什么行业,只要你有毅力做久做精,一定都会有出路。
做实业需要更多企业家精神
我并不同意实业危机这种说法,因为任何市场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危机。实业当前出现困难是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淘汰現象,企业在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之后,要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升而自主提升,所以现在的困难时期对部分企业来说是“危”,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就是“机”。
当前很多实业企业无法生存,是因为其产品没有高附加值,没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很容易就会被替代,所以做实业一定要从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
以“苹果”为例,它一度被业界认为会破产,但乔布斯的出现拯救了苹果,他采用的正是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而乔布斯逝世之后,苹果又现颓势。这就提出了一个领导者的问题,作为实业的领导者,你究竟是以商人的精神,还是企业家的精神在经营实业?
商人的天性是逐利,赚钱无可厚非,而且容易短视;但企业家精神不同,虽然盈利也是企业家的一大要务,但其同时还肩负着责任,必须进行长远的通盘考虑。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做实业需要更多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