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为“凤还巢”培育更好土壤
2013-04-29葛如江
葛如江
看了《徽商》杂志刊登的几期“凤还巢”报道,很是感动,很受鼓舞。感动的是,《徽商》杂志作为党报集团所属的一份财经类报刊,其编辑记者充满了一腔报效桑梓、为安徽发展鼓与呼的热情,让我感动。特别是在众多媒体商业情结很重的氛围下,能如此不惜篇幅,实属不易!鼓舞的是,安徽这些在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不忘家乡,回报家园,为江淮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安徽的明天是有希望的,是有大希望的。向这些不忘家乡的企业家致敬!
投资环境跟不上发展要求
经过之前二三十年的铺垫,安徽如今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无论GDP还是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投资增长率等指标,都排在中部地区靠前的位置,合肥市有的指标甚至排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说到“凤还巢”,企业家热爱家乡的情结,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安徽发展到一定时候,资本从高处往洼地流动的规律。或者说,是资本让安徽的企业家选择了回乡创业。
报道中,滁州市委书记江山的话说得好:“‘凤还巢是系统工程,背后是经济价值在支撑,既要有情,更要给企业带去实际的利益。”
我理解江山书记所说的“给企业带去实际的利益”,一是要给企业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作为记者,我的总体感受是,安徽的投资环境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不上企业家的期盼。“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作风还不少见,有些政府官员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大爷,要把他当菩萨来拜,即便是分内之事也要去求他,求一次两次算是好的。典型的是不久前媒体报道的颍上县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要前来办事的企业主吃请,结果吃出了人命。据说企业主为了办理土地证已经跑了几十趟,如果不是这次出了事,国土部门的这种官老爷习气也难以曝光。
很多企业家说,他们所要的服务环境,不是让政府提供特殊政策,政府只要在政策范围内能积极办理,服务就算好了。我在采访中,也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次我到淮北市国税局采访。办公室同志说,“领导不在。”就没下文了。我说,“能否联系一下?”他说,“领导刚出去,联系不上。”我说,“要不把领导电话给我?我来联系。”他又说,“领导电话不能给,你明天来吧。”如此傲慢的态度,企业家即使有投资的意愿也被这样的态度浇灭了。
干部作风问题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的事业兴衰与成败。安徽的少数官员身上,官气很重。他认为,他是官员你就得求他,你求他了他才有面子,不求他你就办不了事。有位企业家朋友曾跟我讲了这么个例子:一次,他去某政府部门办事,对方说不行,这条件不符,也不说为什么不符合,几句话就把人打发了;两次三次,还不行,条件还不符。等他把材料都搞全了,条件也符合了,对方还说不行。这位企业家朋友急了,把政府文件搬来,问那位官员,“为什么不行?”那位官员未了个神回复:“我不识字,我说不行就不行。”
几年前,一位省委书记在调离安徽前,曾和我单独面对面交流了很长时间,其中他谈得最多的是安徽干部的作风问题。他对我说,如果他不走,他希望花几年时间,把干部的作风好好抓一抓。
我认为,这位领导他看到了安徽发展环境的一个关键。
我是真心希望,安徽各地的领导干部真心树立公仆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放下身段,甘当勤务员,为民为企办实事。我也真心希望,市县的主要领导多做一些“前人栽树”的事,花点时间,把风气搞正,不要怕得罪手下的干部。抓干部作风,对市县主要领导个人来说,看起来没有政绩,不像招商引资,引来一家大企业,马上就能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相反,还可能得不偿失,得罪了人影响了自己升迁,但对于地方百姓和经济发展,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风变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是要让企业能赚钱。过去曾有不少领导,吸引投资的杀手锏是土地,动不动就是零地价。这看起来是天大的优惠,但企业考虑的是投资办厂的原料在哪里?配套是否跟得上?销售半径有多大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不赚钱,他来投资干嘛?因此,我认为,“凤还巢”是一种回乡投资创业,也是一种产业转移。
投资失误两败俱伤
现在有的政府官员只顾招商,拼命游说,吸引企业来投资,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加上个别企业家头脑发热,缺乏综合决策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误。投资失误,对企业、对地方政府是两败俱伤。
但对于民营经济、引凤还巢,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得有道理:“一些同志思想还不够解放,对民营经济口头上重视,骨子里轻视,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来看待。”现在有些官员骨子里有种思想,看不惯私营企业老板挣大钱。他认为,“我辛辛苦苦上班,一年收入还不到十万,凭什么你一年就能挣上百万上千万?”
当然,安徽的发展特别是皖北的发展光靠“凤还巢”还是不够的,更需要打造自己的内生动力。人称“老于头”的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得好:阜阳最大的优势是人,最突出的特点是农。
阜阳是如此,安徽全省也是如此。安徽要发展好,离不开农业,“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就谈不上安徽的富民强省。
现在多方面的要素都对皖北发展有利,特别是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皖北发展的“南北共建”的重大决策,其利好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于勇认为阜阳的发展就是要抓牢“劳动力”和“农业”这两张王牌,在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上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坚持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相互支持,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我认为,“老于头”提出的发展理念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阜阳发展实际的,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淮北依托农业招商,因地制宜发展淮北食品工业。这也是一个明智之举。起步阶段,我和淮北的主要领导交流过,我认为路子是对的,但能做多大,我表示担心。但现在的发展,打消了我的疑虑。经过好多年的发展,淮北食品工业确实颇有成效,不仅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包括宝迪、康师傅这样的大企业到淮北来。
再比如,宿州市依托劳动力资源这一强大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无中生有地发展出了一个皖北乃至中原地区较大的“鞋城”。目前,鞋城已经吸引了几十家制鞋或相关的企业,光一个百丽企业就吸引了几万农民工就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因此,安徽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更要切合实际。有的领导喜好跟风,现在什么热就想招什么,比如新能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如果能招来这些企业当然是好,但你想想,这些企业未了,你有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吗?有高素质的员工吗?这些都没有。即使是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家,“凤还巢”时也未必敢投资这些高新技术项目,他得考虑投资了能否有赚钱效应。
真心地希望更多的安徽籍企业家能回乡投资创业,希望安徽的明天会更好,感谢《微商》杂志的这些同行们的大力鼓与呼,希望你们继续作出更多的“凤还巢”报道,歌颂那些为安徽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编辑 李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