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沟通”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013-04-29袁春梅
袁春梅
动力沟通是在尊重理性和道德的前提下,结合现有人类的一切智慧成果,有意识地运用双方(或多方)必然存在的相似、差异、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或多方(即参与沟通的各方)逐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现就动力沟通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我的认识。
一、情感是沟通的基础
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注入学习的正能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够让人产生愉快、喜悦等肯定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人们完成某一事件的原动力,因而,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消极的情感,消极的情感会阻碍某一事件的完成。
如果学生的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为心理健康注入了正能量,激发了学生完成该事件的原动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对你产生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喜欢和你沟通,从而会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根据“动力沟通”理论的“金刚石原理”,积极的情感是沟通的“觉照”,统领其它方面,让沟通的双、多方更容易认识自我、背景,更容易认识和接受沟通的对象,对沟通对象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让自己有归属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每一名同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家庭组成、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等,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让学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从不同角度,改变学生不合理的需求,在不知不觉中消除消极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沟通更容易,使学生的发展更积极、更主动,也会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具有个性。
二、语言是沟通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体,是人类认知现实的编码体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认识成果的贮存所。语言包括声音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行为语言。“动力沟通”理论认为,语言只能反映自我的部分真象,永远不能反映别人的真象,都是自认为对别人真象的反映,这是一种把自我意识强加于别人的表现,是沟通的障碍。如果通过建立情感,让沟通的对象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使沟通变得较为容易。
三、沟通是途径
沟通是由一人向另一人或多人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的交流。有效沟通是收到的信息同发出的信息尽可能一致的过程。要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积极倾听,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依据沟通对象的需求和沟通的场所,控制情绪,用对方乐意的方式倾听,积极探询说者想说什么,不打断并积极回应、鼓励其表达。找到双、多方沟通的积极情感并快速建立积极的情感,通过沟通,能够与他人的认知相接近甚至相一致。
四、达成行动是目的
沟通的目的,是要让沟通对象就某一事件达成行动。沟通成功与否。是通过沟通对象的行为表现出的。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成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喜欢听你的话,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所教的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心情愉悦,容易接受,也容易学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