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篇:从2360万元到45.87亿元

2013-04-29

四川省情 2013年9期
关键词:阿坝州全州农牧民

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在阿坝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前,受封建奴隶制度的桎梏,农村经济十分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生产、生活资料短缺、温饱不足。1952年建州以后,自治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4年以来连续六年出台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三农”的高度关注以及对藏区扶持力度的逐年增加,都为全州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大农牧民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进,农业农村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基本实现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得以稳步快速发展。

2012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文中产值全部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是1952年的12倍,年均增长4.3%。粮食总产量17.77万吨、肉类总产量10.44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了1.44倍、38.3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70.44元,是有记载的1960年的80倍。

农业总产值从2360万元到45.87亿元的飞跃

建州初期,阿坝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极为低下。随着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的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于全州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农村生产力得以缓慢恢复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7.28万吨上升到1958年的11.84万吨,肉类总产量由1952年的2655吨上升到1958年的44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2360万元上升到1957年的3878万元,分别增长了62.64%、67.23%和30%,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2%、10.8%、5.4%。

随后,阿坝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工具等得以改善,197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6.09万千瓦,比有记载的1958年增加了6.08万千瓦,增长609倍。粮食产量达到20.93万吨,比1958年增加了9.09万吨,增长76.7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格)达到1.38万元,比1958年增加了9826万元,增长3.4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牧民由过去单纯的生产者变为了生产经营者。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阿坝州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的新的强大动力。2004年以来,阿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减免农业税到全部免除农业税,再到发放各项惠民补贴;从增加收入到发展现代农业,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多予、少取、放活”,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再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到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2007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4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19倍,达2406元。

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8级大地震,对阿坝州社会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牧业生产遭受重创。面对灾难,党和国家高度关怀,出台一系列促进、恢复农业生产的惠农政策,组织六省对口援建,强化农业资金和项目帮扶。省、州各级政府高瞻远曙,超前谋划,变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为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民增收的契机,大力推行“旅游精品村”、“特色果蔬产业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农牧民收入实现小幅稳定增长,达到人均2555元。

2012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87亿元,比2008年增长19.5%,年均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增长1.3倍,达到5770元。

农牧业经济成倍增长,现代进程日益加快

建州初期,全州农业生产以简单的种粮和分散的个户养殖为主,种植业以青稞、马铃薯等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用于耕作和运输的骡、马、牛以及传统的家庭养畜业和养禽业。通过不断调整,全州粮、畜、果、菜、药等主导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产量成倍增长,土地产出率逐年提高,成为省内重要的特色果蔬基地。

2012年,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7.28万吨增加到17.77万吨,60年翻了一番多;单产由1952年的817.1公斤/公顷增加到3173公斤/公顷,增长了2.88倍;水果总产由1952年的531吨增加到9.48万吨,增长了177.5倍。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农牧业专合组织1053家,建成六大优势产业基地91.3万亩。成功注册“川藏高原”集体商标,118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全州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累计达到67个、17个、32个和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面积分别达到78.24万亩、3.49万亩、0.776万亩。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2360万元增加到45.87亿元,增长了12倍。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52年的59.66%调整到30.5%。

作为阿坝州支柱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这一主题,加强草场建设,注重个体化、规模化和集群化生产能力的提升,完成牦牛奶、牦牛肉和优质绵羊三大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年末,阿坝州大牲畜存栏头数210.4万头,是1952年的4.42倍。2012年肉总产量达10.44万吨,奶类产量11.52吨,分别比1953年增长了39.33倍和14.2倍。加快建设四大优势畜产品基地,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快速提升。扶持培植州级以上涉牧龙头企业13家,加工企业2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5家;养殖企业2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2家。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52年的37.3%调整到57.2%。

生态建设发展迅猛,带动旅游效益显著

60年来,阿坝州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保二期等工程,林业由采伐为主逐步转变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对生态林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维护。2012年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建设公益林达26.8万亩,治理沙化3.5万亩。退牧还草300万亩,灭鼠治虫378万亩。至2012年年末,累计造林0.33万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由1953年的6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0.27万公顷,增长456倍;封山育林面积由1968年的200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8.85万公顷,增长了441.3倍。

近年来,阿坝州积极创建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州,旅游品位不断提升,旅游环境更加优化。在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助推生态旅游产业增势迅猛,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阿坝州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三百”工程的深入实施,阿坝州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模化精品化发展道路。截止2012年底,阿坝州共建成精品旅游村寨102个,农家乐1480个,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44家。精品旅游村寨中的水磨镇老人村、映秀镇中滩堡村、渔子溪村、枫香树村、绵虒镇三官庙村、三江乡草坪村、河坝村、照壁村、牟托村、坪头村、观音桥镇观音村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汶川县荣获“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理县桃坪羌寨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和“四川十大最美村落”、甘堡藏寨被评为“四川十大最具旅游价值村落”和“四川乡村旅游示范村”。2012年底,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汶川甜樱桃、理县大白菜、茂县羌脆李、神沟九寨红葡萄酒等优势品牌市场知名度的快速提升,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27.6元。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民收入快速提高

到201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达到11.7亿元,较有记录的1954年的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农业投资额增长了11.7万倍。2012年,全州通自来水的村达到1321个,通电话的村1329个,通汽车的村1345个,分别占全部行政村的97.5%、98.1%和99.3%。2012年全州农机总动力已达72.57万千瓦,拥有各型拖拉机2610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500部、手扶式拖拉机和耕整机、微耕机等农田作业机械8133台。机耕作业面积达37万亩,机电灌溉面积达20.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60万亩,机械脱粒粮食9.2万吨,农机运输作业15803万吨公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22.3%。

自治州成立之前,阿坝州农牧民衣食无着,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农牧民收入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稳定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把“农牧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创新思路,坚持“增量提质、跨越发展”基调,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科学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到2012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0元,比有记载的1960年增长了7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32.8亿元。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创业、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既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支撑城镇化的生力军,又让农民收入不再仅仅“土里刨金”,2012年全州农牧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30%。

倍增的不仅仅是农民收入,还有农民生活质量。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穿不暖到穿得漂亮,从住帐篷、土房到住楼房,从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到“招手停”和买汽车,从电报、固定电话到传呼机、手机,从不会写信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农牧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脱贫到全面实现小康的迈进。

社会保障从无到有,社会事业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前的阿坝州农牧民,温饱尚不能自足,更谈不上基本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从实施改革,做到“耕者有其田”开始,到目前全面推开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阿坝州人民享受到了从“出生”到“养老”的一系列保障服务。

出生时,农村妇女有分娩补贴;出生后,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疫苗;上学时,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还有“营养早餐”计划以及贫困学生补助金;生病了,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医疗费,大骨节病患者还有粮食和现金补贴;家庭困难的,有最低生活保障金;老了,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扩大的保障范围和内容,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城乡共建、共享带来的益处,享受迈进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

展望未来,阿坝农村发展机遇重大,活力充沛,必将绘就更辉煌的画卷,走向更加繁荣。

猜你喜欢

阿坝州全州农牧民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