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3-04-29杨玲
杨玲
幼儿阅读在幼儿教学中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原因在于幼儿正处于对故事感兴趣的阶段,会把在园内所学的故事讲给父母、伙伴听,这样在无形之中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下面我将结合幼儿教学实践,进行以下探究。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1.为幼儿选购合适的读物。专家的择书指南是:零至三岁的儿童喜欢情节简单、图画明确、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有关的读物,图画的形状和颜色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喜欢和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动物故事、幻想故事、诗、儿歌、神话和传说等,也喜欢表演故事。具有重复句子和段落的故事(如《金鸡冠的公鸡》、《兔子和狐狸》等)对他们特别有利,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而且能提高记忆力,增加词汇量。这就告诉我们引导幼儿读书时,应为幼儿选择与其年龄、兴趣爱好和能力相适应的书。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购书时就应注意品种,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化,涉及面应广一些。
2.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我们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交流活动。并设置“说说心里话”、“我与字宝宝交朋友”、“我们爱图书”、“图书为什么哭”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中。
二、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
1.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朋友对于班里的图书都能说出名字。
2.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3.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看完了,马上又想去书架上换,让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却往往一句也讲不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使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组织幼儿看书。我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三、在阅读中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怎样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呢?怎样唤起幼儿比较低级的阅读感知呢?首先应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我们通过“导读引入”和“定向设疑”使幼儿在问题情景中产生兴趣。例如:在《会想办法的鱼》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喜欢鱼吗?为什么?;小鱼看到鱼饵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鱼饵到底能不能吃?;鱼妈妈为何这样说话?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鱼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说:小鱼游来游去非常可爱……其次激发兴趣。阅读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采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问(为什么)等。还以《会想办法的鱼》为例提问:如果小鱼吃了鱼饵会怎样?怎样既可以吃到鱼饵又不被鱼钩钩住?有的说:“请螃蟹来帮忙,把鱼钩上的绳子剪断。”有的说:“请河蚌把鱼饵的肉一块块夹下来分给大家吃。”还有的想到了潜水员、孙悟空、奥特曼等。多向的提问把普通的故事变为让幼儿有内容想和有话说的故事,这会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幼儿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在阅读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指导不等于代替,引导不等于灌输。为此,我们在与幼儿一起看图书时,要与幼儿讨论画面的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如:狐狸想了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想象、讲述、表达。“狐狸用脚踢皮球,狐狸用头来顶球;狐狸把球拿到店里补起来;狐狸叫别的小动物借给他玩一下……”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的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的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奖励(五角星、苹果娃娃等)。这样幼儿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就得到了培养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