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走向
2013-04-29王经涛
王经涛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德育目标的失衡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理想化和政治化倾向。如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过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又如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目标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甚至产生某些不良后果。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
(二)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德育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贴上政治运动的标签,不断变幻,处在极不确定的动态之中。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学校德育当做“救火车”使用,德育工作者成为“消防队员”。追求德育近期效果的短视行为必然使学校德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收不到实效。
(三)德育过程简单化
主要表现:(1)以管代导。高压式管理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2)主客体颠倒;(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具有功利性倾向,漠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
(四)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和其他各育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存在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小学德育的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市场经济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的碰撞和冲击,集中表现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等方面。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完美的正统教育,但是社会上却不乏阴暗面,存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社会上却存在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这些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走向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借鉴世界各国德育工作的指向,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学校德育工作将出现以下新的走向。
(一)德育观念的现代化
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地位,置于战略的高度;二是素质德育观;三是科学德育观;四是全员德育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本身要努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德育体系的规范化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时代发展和德育建设的必然要求,德育体系规范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立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二是建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体系;三是建立系统的德育内容体系;四是建立配套的德育运行体系;五是建立严明的德育管理体系;六是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三)德育目标的素质化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出现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这种趋势首先表现在增强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目标的前瞻性决定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还表现在更重视德育目标的内化,重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使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这是中小学完善德育目标的重要趋势。
(四)德育内容的基础化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基础化表现为德育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统一。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内容,这些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之中。但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又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必须把握基本内容。
(五)德育过程的综合化
德育过程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重要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重视道德认识,而又把这种认识理解为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甚至记忆的片面观点,造成德育过程的扭曲。所以,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强活力。目前,德育过程出现了这样一种综合化趋势:在加强与改进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同时,同样重视加强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在强调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同样强调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这种综合化的趋势更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
(六)德育管理的网络化和科学化
网络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统筹规划,重视优化环境,重视基地建设。学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或者影响学校德育,这就要求对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规划要突破校园范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而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德育,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进行宏观决策,纳入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
(七)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未来中小学的德育方法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中小学德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德育方法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1)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2)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3)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培养结合;(4)说服教育与品德实践结合;(5)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