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
2013-04-29廖远志
廖远志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多元化的资助模式逐渐形成,在物质上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受资助的学生中却出现一些感恩缺失的现象。本文从资助过程中感恩缺失现象入手,分析了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 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要唤起受资助者的感恩意识,激发他们的感恩行为,以感恩之心回报国家和社会,并对其他受资助者起到榜样作用。
一、高校资助过程中的感恩缺失现象
在高校的资助过程中,应确保受助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大多数受助学生都会对国家和社会怀有感恩之心,但也发生了一些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
(一)诚信和感恩意识淡薄
由于受资助的对象是家庭贫困学生,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形成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消极思想。由于各方面原因,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大部分高校以学生入学时基层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为依据,在认定时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一些学生通过拉帮结派在评议中蒙混过关,在获得资助后,争贫、抢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国家助学金不合理使用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一些获得资助的学生并没有感恩国家和学校,不仅没有将助学金用于正当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反而在获得资助后,请吃请喝,大肆挥霍。受到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不对国家和社会感恩,还逃避还款,这些感恩缺失的现象让资助工作者寒心。
(三)受助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的不理解
无偿的资助方式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一部分受资助的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学校给予他们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向学校要助学金的现象比以往更加突出。由于每项资助不可能覆盖到所有贫困学生,其中也出现了攀比助学金的不良现象。
二、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导致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家长比以往更加溺爱子女,尽可能地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的追求,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无私奉献成了单边行动,反而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有些家长自身就不懂得感恩,对别人要求很多,回报却很少。他们又如何教育子女学会感恩呢?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少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感恩之心,到了学校受到资助后自然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感恩之心。
(二)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而忽略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个别地区为了经济利益,经常出现“争贫”、“炫穷”的现象。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造成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
(三)高校对于感恩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高校在学校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招生率和就业率,对于资助工作则以完成任务为准绳,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诸如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受助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学校园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有助于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高校可以将感恩教育带到课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也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入党教育、黑板报、主题征文等活动方式对贫困生的感恩之心进行正确引导。
(二)将感恩教育和学生资助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资助工作中一方面要让贫困生了解到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才使得他们能够安心上学,没有后顾之忧,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要让贫困生明白他们能够上大学是周围所有关爱他们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应当知恩图报,应当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三)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勤工助学,形成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机制,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达到感恩成效,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励志者协会、自强社、爱心小屋等社团,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团队,易于交流,获得归属感。同时通过一些教育环节引导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举行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养成在实践活动中感恩的习惯。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让他们时刻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对国家和社会怀有感恩之心。更要教育学生,加倍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59-60.
[3]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53.
[4]孙长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