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2013-04-29肖莲英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转化科技成果高校

肖莲英

摘 要:在对湖北省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意义的全面描述基础上,分析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肯定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重大进展,分析高校科技成果与服务社会不对接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种意识。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75-02

1 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1.1 科技发展与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紧要任务。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今,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世界强国纷纷以发展高科技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科技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长期受制于人。在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增大、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变革的形势下,要想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特别是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在2010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2 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时代要求、历史使命

高等学校历来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实践表明,高校科研成果丰富、自我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潜力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效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含义

首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概念,是将高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行科普推广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服务社会: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社会服务最基本的途径应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又一重要功能的拓展,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柱。服务社会是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催生了高新技术产业,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高校科学研究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经济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机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中,教师申请立项、政府拨款、课题研究、学术性论文产出、专家论证,构成了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封闭式系统,企业资金与社会支持难以参与。要实现高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就是要让科研理论走出实验室,进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新身份参与到商业化运作中,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承担风险,创造价值。

(2)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4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社会服务的现状分析

4.1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湖北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2011年数据)。为形成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湖北省科技厅启动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取得的成就有:青年创业实习基地、区域-大学共建研究院(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共建的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华山水产与武汉大学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合作十周年)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4.2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湖北省暨武汉市高校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五名。湖北省的高校群体就其科技实力而言,在湖北省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一直处于上游水平。然而,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只有6%,而发达国家已达50%左右。

通过对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显示:

(1)科研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根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我市为1.16件,要好于全国及省的0.78和0.93件。但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0的占75.70%。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额累计人均为3.92万元,低于全国的6.44万元。没有获得科研经费的科技工作者占80.30%。近三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数人均为1.44篇,低于全国的2.08篇,其中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总人数的56.80%,这表明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数据来源于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调查课题)。

(2)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不明显。科研成果大部分不能应用于生产.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用于生产的项目数的比率很低,近三年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情况为:未发表的占31.9%,1篇的占24.8%,2篇的占14.9%,3篇以上的占23.4%。在武汉城市圈构建方面所获得的科技奖励里:国家级中没有获奖的人数占85.4%,获得一项科技奖励的仅占3.9%,两项的占5.8%,三项奖励的仅有1%。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功底不足,科研能力偏弱。科技工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是极少的,尤其是在国家级的奖项上几乎没有,自己的发明专利,出版的著作所占的百分比是几乎为零。这说明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写作务实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5 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分析

5.1 科研要通过为社会服务来体现成果

(1)企业和政府要提供资金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38.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缺少资金,从供需双方来讲,作为需求方首先是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够,还有高校承受科技风险的能力不够。

(2)高校要进一步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建立校企良好的转化合作机制,并建立转化的激励制度。调查显示有42.2%的人认为缺少良好的合作机制,30.7%认为是成果转化中介渠道不通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关系着中华民族长远大计。高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应该通过吸引人才、加大经费投入等办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

5.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阶段的四种新意识

5.2.1 市场导向意识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件耗费资源、创造价值,并且承担风险的工作,所以,科研成果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也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科研成果不能再停留在论文、样本和学术会议上,科研成果要及时申报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接受市场的选择。科研机构要注意收集市场的反馈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把握主动权。

5.2.2 资源整合意识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扑面而来,我国的全球经济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由合法机构组织,各方秉持一个目标,充分发挥想象,积极谈判妥协,整合优势资源,制定解决方案的方法在商业领域运作灵活、可发挥领域宽广。其关键在于各资源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合理分配。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思路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利用,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形成生产力。

5.2.3 可持续发展意识

科研成果是知识产品,在其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成果的再开发、再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昨日黄花。尤其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根本利益与高校的社会职能之间存在矛盾,如果双方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涸泽而渔,容易造成科研项目的中断,甚至在转化过程中流产。

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可持续开发,应合理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利益机制,如:科研机构技术入股、共建实验室、人才合作培养等方式,促进企业对科研项目的再投入和保持科研人员对该项技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性。

“科技推动经济,经济反哺科技”是高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5.2.4 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

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科研工作者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而处在科研与商业之间的科技中介工作者则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在科技转化的过程中坚持尊重人才,发挥人才潜力,保护人才的利益,才能实现科技、经济的循环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领域中,应该首先关注两方面的人才:一方面是以高校教师、学者、研究生为代表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新形势下诞生的规范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人才。科技成果作为有价值的生产资料或产品,具有其独特性,对科技中介人才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普通的社会中介服务者很难有效掌握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特性、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也就难以保证在科技转化过程中实现规范化、效率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关注并着力培养两方面的关键人才,强调人才综合素质,是科技转化工作的客观需要。

6 结论

高校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世界各国都把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国际竞争更长远、更根本的战略举措,我国也应该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善璐.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关键[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8).

[2] 熊政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我见[J].科技·人才·市场,2003(01).

[3] 安建萍,刘佳.高校科研成果缘何推广难[J].经济论坛,2003(23).

[4] 成玉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3):122.

[5] 张红霞,俞建飞,毛卫华.中外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07-110.

[6]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 吴少新.武汉城市圈构建两型社会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A].“东亚人口、就业与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猜你喜欢

转化科技成果高校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