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建筑区中补充材料的价值与投放

2013-04-29张兰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材料投放

【摘要】幼儿园建筑区的游戏材料,除了包括多种型号、材质的积木外,还有许多来自自然与生活的辅助性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易被幼儿接受、便于幼儿操作,还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拓展游戏的情节。建筑区的补充材料能拓展幼儿的思路,引发幼儿的创意,对于激发幼儿再次游戏、转换游戏主题、促进区域间互动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场地区域条件、游戏发展前景等有层次、有规划、有目的地投放补充材料。

【关键词】建筑区活动;补充材料;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42-03

【作者简介】张兰(1982-),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市级机关民治路幼儿园教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尊重幼儿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游戏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关注的重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建筑区活动通常以各种立体积木为主要材料,幼儿用积木造型,发挥想象力来构建他们心中的家园和世界。建筑区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从建筑区活动的创设与发展出发,恰当的补充材料投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补充材料的内涵

建筑区的补充材料是指除各种积木以外的,能够促进建筑区内容丰满和情节拓展,能为幼儿所接受、促进幼儿进行操作的一切辅助性材料。这些材料多数为半成品、低结构的材料,主要来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

(一)补充材料的类别

本文从材料的来源出发,将补充材料大致分为自然物品、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三大类。

自然物品是指取之于大自然的,直接使用或经过加工处理后再投入使用的,能够替代、辅助建构或促进建构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材料。建筑区常用的自然物品主要有:树根、树枝、竹节、竹筒、竹片、贝壳、石头等等。

生活物品是指取之于日常生活的,经过安全处理和清洁后再投入使用的,能够替代、辅助建构或促进建构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材料。幼儿园建筑区的生活物品一般包括各种板材(硬纸板、塑料板、木板、有机玻璃板等)、纸盒(电器包装盒、鞋盒、牛奶盒、薯片盒、牙膏盒、烟盒、卷纸筒等)、瓶罐(塑料瓶、可乐罐、牛奶罐)、空心管子(水管、皮管、吸管)、棉麻线绳、钢丝等。

学习用品是指幼儿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能够用于建构建筑区活动的材料。它们主要用于细节连接和装饰,包括油泥、毛根、装饰画、笔、纸张、小型玩偶等。

另外,有些材料虽然未能直接成为幼儿建构成品的一部分,如设计图、建筑模型、幼儿积木作品照片、建筑书籍和图片资料等,但也可以作为建构区域的特殊补充材料,因为它们为幼儿带来设计与操作的灵感,从而推动幼儿的建构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材料显然不能穷尽所有的补充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建筑区的具体活动寻找、自制更多的补充材料。

(二)补充材料的特点

建筑区补充材料以半成品、低结构的材料居多,由此也呈现出了补充材料待加工性和强可塑性的特点。如自然物品中的竹节竹筒,在经过必要的安全处理和清洁后,既可以直接作为积木替代物进行垒高、作为支撑,也可以使用麻绳对其进行盘扎后变成栅栏,或者用彩纸包装将其装点后作为广场上的景观。

补充材料的待加工性和强可塑性,使得建筑区的活动充满趣味和挑战,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发展。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和肢体动作来进行学习,加上幼儿好动、好奇、好创造的天性,半成品、低结构的材料往往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尝试操作的热情,从而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遵循幼儿内部需要和发展规律,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开发、组合各种材料,发明各种不同的玩法,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幼儿在设计、创造、加工、改装的过程中,锻炼和发展了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

二、补充材料的投放价值

(一)引发幼儿建构活动的创意

在建筑区游戏中,幼儿一般会在游戏中通过积木的摆放、拼接完成诸如房屋、桥梁等各种造型。活动中目标明确,但内容、情节也比较单一。而补充材料的适当引入有助于激发幼儿创造性使用材料的潜能,引发幼儿建构活动的创意。例如,大型硬纸箱可以做成桥的主体结构;大小一致的牙膏盒或其他长条纸盒可以连接成为桥上的栏杆;保鲜膜筒芯或卷纸筒芯用绳子捆绑固定后可以做成栅栏,也可以铺成桥面或道路;纸工花草树木能够固定在积木上增加立体感和形象性;树枝可以改装成大树插在泡沫板上;鹅卵石可以美化积木搭建的道路等。用这些生活材料、自然材料制作的建筑更具艺术加工的空间和变化拓展的可能,活动中幼儿积极思考怎样使用这些生活的或自然的材料、如何将其与成品积木协调组合,如何创造性地装饰原材料等问题。

(二)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热情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在活动的某些时段,幼儿会出现重复搭建的现象。这些现象通常出现在幼儿对现有材料已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它们搭建出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之后。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添加或调整,以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热情。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爱FAMILY”中,幼儿自发地在建筑区搭建“快乐家园”。刚开始,幼儿的参与热情较高,可是两周后,他们就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了。教师也发现幼儿搭建的内容和形式几乎都没有创新,“快乐家园”里主要就是围绕人物、动物玩偶搭建房子和围墙,缺乏情节上的创新与扩展。于是,教师适当地增加了纸盒、保鲜膜或卷纸筒芯、瓶瓶罐罐、鹅卵石、玩具汽车等补充材料,同时鼓励美工区的幼儿将自己制作的花草树木等也放在建筑区的材料架上。教师运用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启发幼儿搭建房屋周围的设施,激发幼儿的创意。如,矮的卷纸筒芯被做成房子外面的栅栏,配上美工区的作品装饰出美丽的花园;高的保鲜膜筒芯则变成了小区大门,门上还安装了监控器;小区里建起了用积木和牙膏盒共同构建的桥梁;铺上了鹅卵石小路等。在活动中,幼儿自发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分工也细化了,并且玩得也非常投入。随着游戏情节的深入,幼儿又利用各种材料搭建出社区活动中心、网球场等。正是由于这些补充材料的适时增加和调整,使得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情节逐渐发展,提高了幼儿再次游戏的热情。

(三)提供转换游戏主题的可能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能够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补充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热情,有时还具有转换游戏主题的功能。在“快乐家园”建构游戏中,幼儿在尝试用牙膏盒与积木搭建小区桥梁后,对于教师投放的各种大小纸盒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纸盒搭建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桥梁。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了有关桥梁的知识,同时在建筑区张贴各种桥梁的图片,投放纸、竹筒、树枝、毛根、油泥等材料,从空间与技术上给予幼儿探索建构桥梁的支持。在之后的两周时间里,建筑区游戏的主题由“快乐家园”转向了“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游戏主题的转换是幼儿、材料、教师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幼儿是主体,材料是媒介,教师则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幼儿在探索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转换主题的需求,教师的支持使这种转换成为可能,并尽量发挥其中蕴含的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投放补充材料,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判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放。

(四)提高区域活动互动的频率

幼儿在使用补充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多是需要加工的,有的还有装饰和美化的需求。但幼儿由于年龄和能力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这时,教师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决定请其他区域的孩子一起来帮忙,装饰和美化材料。这样一来,美劳区、生活区、科学探索区的幼儿都参与了进来,同时建筑区的幼儿也可以参与这些区域的研究和制作。这些活动增加了各区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但有助于解决建筑区的问题,也使得其他区域的游戏更加活跃,还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快乐家园”建成之后,建筑区的幼儿邀请音乐律动区的幼儿来到“社区活动中心”表演节目。为了符合演出需要,建筑区的幼儿还主动寻找材料,丰富场地的布置。补充材料不但提高了区域游戏之间的互动,还激发了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三、补充材料的投放方法

(一)尊重幼儿年龄特点,有层次地投放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他们在建筑区活动中的兴趣点、建构能力也都不一样。因此,教师为他们提供补充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也应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根据年龄段由低到高(小、中、大班)的顺序,我们遵循补充材料结构从高到低、数量从少到多的原则。对于小班幼儿,建筑区活动主要是为发展他们的肢体、肌肉协调能力和初步的想象力。因此,补充材料的投放不宜太早,应在幼儿基本掌握积木搭建能力之后逐渐增加,可以提供诸如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玩偶或模型类的成品材料,数量不宜过多,主要用于丰富搭建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的小肌肉协调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搭建一般的建筑物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中、低结构的补充材料,诸如纸盒纸筒、瓶瓶罐罐类的东西,数量上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适当增补。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本身经过简单的堆砌、拼搭、黏贴和装饰就可以用于搭建,无需太多的改装和重组,主要起到替代积木的作用。对于大班幼儿,他们的探究欲望和自制能力较强,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然和生活物品中的低结构材料,让他们在摸索、试验中进行分析、拆解、重组和装饰,同时放手让幼儿自制一些成品用于丰富建筑区的内容和情节。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关注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同阶段幼儿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问题。建议教师在建筑区合适的地方提供一个补充材料储物架,并将材料分门别类摆放,有层次性地兼顾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方便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取放,让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着眼场地区域条件,有规划地投放

虽然建筑区是幼儿园比较常规的一个游戏区域,但由于各个幼儿园、班级对场地的规划不同,教师在安排建筑区具体位置时仍需要各自的考量。我们建议教师根据本班教室空间大小、结构等特点合理安置。如果教室空间较大,可以选择教室的一个角落,用架子隔出较宽裕的空间,避免幼儿搭建时相互干扰。如果教室空间比较紧凑,则不得不综合考虑所有游戏区域,可选择相对独立的一个角落,用贮物柜隔、拦,布置成建筑区,贮物柜中可以摆放各种积木和补充材料。如果有空余的走廊空间,建议教室较小的班级考虑将建筑区布置在走廊的某个角落(最好离楼梯远一些)。走廊里的建筑区还可以发展成跨班式的游戏区,促进班级间的游戏互动。

针对本班级建筑区的位置和空间大小,投放补充材料也应有所规划。对于比较充裕的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体积较大的纸箱、纸盒、软硬空心管子、树根树枝等补充材料。在比较狭小的空间里则可优先考虑投放小型、紧凑的补充材料,如小盒子、小罐子、小纸板、小模型、小木棒、吸管、油泥、纽扣等。对于跨班式的走廊空间,除了考虑材料的体积外,还应考虑交叉班级幼儿的经验和兴趣。

(三)根据游戏发展前景,有目的地投放

教师在为幼儿投放补充材料前,必须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活动,并进行记录与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教师从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出发,预计幼儿游戏的发展前景,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材料投放。如,“单独房屋”向“小区配套设施”的发展、“快乐家园”向“桥梁”主题的转换,正是因为教师看到了幼儿游戏中探索、拓展的需求和目前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从而选择适合的补充材料,支持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到什么样的材料只是能让幼儿维持当前的游戏水平,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诱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什么样的材料可能启发幼儿新的探索。一般来说,为了激发幼儿再次游戏以及进一步发展游戏,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新增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原材料”。因为幼儿面对陌生的材料想的是“这是什么”,而面对熟悉的材料,想的是“我能用它来干什么”“我还能用它来干什么”。在建构游戏中,不宜在搭建现场对补充材料做过多的探索,对于补充材料的探索比较适合在运用之前以其他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补充材料的投放是建立在幼儿掌握材料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

总之,补充材料的投放应遵循幼儿自主发展的原则,努力让建筑区游戏保持本体性游戏的特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造,从而提升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罗嘉君)

猜你喜欢

材料投放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有效建构, 提升经验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
幼儿户外混龄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要点分析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
有效创设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探讨
区角游戏创编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