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能力关注学生发展
2013-04-29陈炜
陈炜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而如今的学生因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俨然成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一个不停作业的机器,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尽快地适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老师的一言堂和无形的牵绳,使得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总不能跳出我们老师预设的“圈子”,同时又生怕质疑遭到老师的训斥,缺乏提问的勇气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真正敢思、敢问,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同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兴趣,使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途径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第八册《黄河的主人》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的感知后,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此奔腾、咆哮的黄河,她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2.巧用矛盾,激发质疑兴趣。如读到《三顾茅庐》中刘备三兄弟在门外耐心守候了半晌,都不去叫醒诸葛亮。学生问:“刘备不是求贤若渴,急切地想见诸葛亮吗,这么大热的天,怎么能在烈日下耐心等待诸葛亮悠然地午睡呢?”
三、挤出足够的质疑时间,让学生能问
纵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其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准备的一个又一个预设,总牵着学生的鼻子朝老师预设的方向去前进,一切尽在“顺利”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挤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或画或写出自己阅读时的疑惑。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沙漠中的绿洲》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许多具有思考价值问题:“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阿联酋政府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培育花草树木?”“建设城市之初,沙漠中的人民是怎样生存的?”“园林工人还给花草树木洗脸,就为了看起来更漂亮些?”
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学生对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提出了异议:有的说伟大,因为他的“相对论”在科学上的贡献巨大;有的说不伟大,是因为他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也有的说科学上伟大,生活上太差……不同的评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对伟人的印象,同时还有机地渗透了辩证的思想。
3.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間,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对和他们一般大的托利亚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雨衣传递的过程中,托利亚“不见”了,为什么?是妈妈忘记了女儿的存在?是父母重男轻女,眼里只有萨沙而有意为之?还是妈妈估计托利亚同样会把雨衣传给萨沙,于是干脆一步到位给萨沙?这一细节的发现,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给质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示范,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1.预习时引导他们对不懂的词句和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最后“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往大处说是什么呢?再如,《最佳路径》的预习中,学生对“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不理解——还没有路呢,游人怎么走?
2.导入时引导他们对题目提出疑问。如《番茄太阳》——什么是“番茄太阳”?怎么可能有“番茄太阳”?又如《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拒收?
3.感悟、品味时引导他们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番茄太阳》一文中,多次写到明明是个爱笑的孩子。有一处这样写道:“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中的“追”字用得贴切、传神,值得探讨。再如《小儿垂钓》一诗中,一心钓鱼的小孩对“借问”的“路人”,是“遥招手”的态度,为什么不是“遥摇手”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