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

2013-04-29罗美华

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感情事物

罗美华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由此,我想到了,朗读指导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十分生动的、充满美丽风景的过程,是形象、具体而又丰盈的,也应该是充满学生的生命色彰的。同时,语文课的朗读指导,还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此过程和特有的情境是相濡以沫的。只注重学问逻辑而忽视学生的认识逻辑,朗读指导就变得刻板化、机械化。如何避免赤裸裸的感情指导,而又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对他的冲击力度,最终使感情喷涌而出呢?我认为朗读教学也应该在“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过程里潇洒走一回。

一、感悟体验,酝酿情感

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学生感知事物的过程也同样,他们起先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的,在情境的诱导下,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朗读也同样如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搭好流露情感的“脚手架”,在引领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句的不断感悟中堆积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情蓄势待发。比如我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课堂中,我和学生倾情品读,倾心感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体会母亲的无私,博大。

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付出了这么多的艰辛,作出了这么多的牺牲,这是她心甘情愿的吗?从哪句话中能看出来?

生:母亲点了点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从母亲的神情、从母亲的话语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

生:母亲觉得这本是每一个母亲都该做的。

生:母亲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生:母亲觉得一个称职的母亲就应该这样做。

生:对母亲来说,这是天职。

师:所以她才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多么质朴的笑,多么朴素的话语啊。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从“哪個”词中,你还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我想到了我的奶奶。

师: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做家务、干农活、忙工作……如今她上了年纪,头发变白了,但她对我的关爱,仍然不断。她仍关心着我,关心着我的孩子。

课堂上,情深深,意浓浓,师生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美好情感的洗礼和升华。因为有了情,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为有了情,语言文字学习与浸润心灵的感动才会融为一体,语文课堂才会生动美丽,语文教学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因为有了情,学生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参与,不止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

二、有效训练,流露情感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这种激活,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创造源于想象,而想象的基点却是情感的积累。因为有了丰富情感的积淀,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润泽,此时,他们的思想变得丰富,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于是出现了想用笔来话透,有一吐为快之感。此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创造写话表达的机会,实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新教学理念。

播放音乐,学生写作,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的字里行间,当你把“第一次”和“无数次”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呢?现在就把我们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写在纸上,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生:妈妈,辛苦你了,感谢你无私的奉献,长大以后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

此时对文本的拓展过程,也是对课文语言材料的全面“内化”过程。等待学生用笔来话透之后,教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读读自己写的,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感情是热烈的。教室已经成了一个情感流露并即将喷涌的感情场。

三、反复品读,释放情感

对文本完成拓展,可以说是超越了文本。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超越是对文本的丰满,更是为了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以实现“科学方法论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语言本体学习”的整合。语文课,该超越文本,可不应该忘本。否则学生的思维是信马由缰,语文课也将走向“不像”。此时的回归,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归,是实现了螺旋上升后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是经过无数量变之后的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后的版依,是学生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经历了前两次的奠基,最后实行回旋朗读,就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切未得是那样的水到渠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再让学生读读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景,我想学生的眼眶一定是充盈而温润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的心也贴得更近更近,物我两忘,就是朗读已入佳境的体现。

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猜你喜欢

语文课感情事物
美好的事物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带着感情
奇妙事物用心看
带着感情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