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方言和南阳方言对比分析

2013-04-29李靖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李靖

摘要:本篇文章对阜阳方言和南阳方言的词汇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两地方言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这主要由两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成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方言,都表达着两地人民真诚善良、热情豪爽的品质。

关键词:阜阳方言,南阳方言,不同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57—03

一、引言

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各地之间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阜阳,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是安徽省人口大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华东二通道的起点。西部和南部都和河南省接壤。南阳,豫陕鄂川渝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东临安徽阜阳,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物流、交通中心。近些年来,由于开放合作、就业等原因,两地人民的来往也更加频繁,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外来人口的到来。彼此的合作需要文化的融通和语言的交流,这更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对语言进行研究,特别是方言,以免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影响办事效率。本篇文章是笔者根据自己在阜阳的三年生活经历,通过自己的一些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对阜阳和南阳两地的方言不同之处进行的一些简单分析,以其对两地的语言文化进行探讨,也希望能够对外来者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二、对比分析

以下选一些在两地方言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进行对比研究。

1.管——中

在阜阳方言中,首先要提到的一个字就是“管”。“管”并不是管理的意思,在口语当中,其意是“可以”。比如别人请你帮个忙,你说“管”,意思是“好的,没问题”。而在河南方言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最具河南方言特色的一个字就是“中”,同时发音干脆利落,语言真诚。比如:

(阜阳方言)

甲:小李,一会儿你去大润发超市帮我买瓶饮料,好吗?

乙:管!

(河南方言)

甲:小李,一会儿你去超市帮我买瓶饮料,中不中?

乙:中!

在上述两个对话中,不管是阜阳的“管”,还是河南的“中”都表明被请求者爽快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简单的两个字,阜阳人民的真诚热情和河南人民的豪爽仗义溢于言表。

2.可——吗

而在阜阳方言中,很少有“吗”字结尾的疑问句,“可”是唯一的疑问标志,经常构成“可VP”疑问句,比如“可好,可想,可懂,可照”等等。在近代时期白话文中有大量的“可VP”句出现,而在现代方言中,使用该句式的主要是江淮官话。阜阳虽然属于中原官话,而地处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交界,也带有一些江淮官话的特色。而在南阳话中,大家经常会使用“有没有”,“好不好”或者“吗”等一些疑问词。例如:

(阜阳方言)你可去过八里河?

(南阳方言)你有没有去过黄河游览区?

(阜阳方言)你帮我把东西捎给丽丽,可好?

(南阳方言)你帮我把东西捎给丽丽,好吗?

河南的语言当中也经常使用“可”这个字,但是大多数用于陈述句中,并且“可”字用作副词使用。比如说,想表达你对这件衣服的喜欢,你可以这样说:“这件衣服可好看了”。“李老师可好了,经常给我们辅导功课”。在这两个句子当中,“可”字的意思是“非常,相当”,表达了说话者对衣服的满意和对李老师的喜爱。

3.斗——干

“斗”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斗争”、“打斗”等词语,但是阜阳方言中,“斗”毫无这些意思,“斗”在阜阳方言中是一个动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

(父母鼓励儿子)“好好斗,过两年就升职了”。——意思是“好好干工作,此时,“斗”的意思是“干,做”。

(酒桌上)“再斗一点”。——意思是再喝一点。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斗”在阜阳方言中类似于一个概括性词语,跟不同的话题结合就表明不同的动作,可以是“吃、和、干、做”等等。而在南阳方言中,不使用“斗”这个字,会直接使用相应的动词,比如以上句子在河南方言中是这样的:

(父母鼓励儿子)“好好干,过两年就升职了”。

(酒桌上)“再喝一点”。

4.叙话——拍话儿,聊天

同样表达“聊天”的意思,阜阳方言则说“叙话”,而南阳人则说“拍话儿”,“聊天”。例如:

(阜阳方言)好长时间没见了,今天中午一起吃饭,大家在一起叙叙话。

(南阳方言)好长时间没见了,今天中午一起吃饭,大家在一起拍拍话儿。

“叙”字给人以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的感觉,而“拍”字则让人感觉到气氛活跃,热火朝天的场面。不管是哪个字,都体现了两地人民与人相处时真诚善良,热爱交流的美好品德。

5.泻——添

“泻”字主要用于喝酒的时候,如果对方说“泻上”,(此时“泻”念二声)意思是把就酒倒在杯子里。“泻”字很容易联想到一泻千里,体现了阜阳人民豪爽大气的特性;而相对应的河南方言是“添”,在酒桌上,你会听到河南人民说“把酒添上,添满”。

6.周——岁

在表达年龄概念时,阜阳方言“周”就是“岁”的意思。比如说同事说“我家宝宝三周了”,千万不要以为宝宝才出生三个星期,事实情况是他家宝宝已经三岁了。

7.蓬——层

在表达建筑物的高度,尤其是塔高时,阜阳方言更多时候会用“蓬”代表“层。”。比如说“三蓬塔”,也就是说一个三层高的塔。

8.过劲——较劲,较真

(阜阳方言)做人要低调,不要太过劲了。

(南阳方言)做人要低调,不要太较真了。

9.洋近——洋气

(阜阳方言)你穿的真洋近啊。

(南阳方言)你穿的真洋气啊。

10.瞧——看,瞅

(阜阳方言)到那面瞧瞧有没有卖格拉条的。

(南阳方言)到那面瞅瞅有没有卖烩面的。

三、原因分析

阜阳话属于皖北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皖北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阜阳地处淮北平原,当地群众所说的方言,按照传统的方言划分,当属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次方言,方言特点更接近于中原官话,与其近邻的江淮方言差别很大,这有历史的原因。北宋灭亡以后,大批移民纷纷南迁,形成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宋金对峙以淮河为界,形成了淮河南北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语言差异,这种影响延续到现在。阜阳方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性的语法现象,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而同时也有一部分方言和江淮官话有相似之处。

南阳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属河南方言小片数种方言中的一种,其或以形象,或以意会,皆不失字之原义者,如“性急”曰“毛躁”,“开始”曰“压根”,“讨厌”曰“膈意”,等,虽为俗语而实有意义可寻者,此为方言的一大特色。南阳文化总体上可归入夏代文化,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承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东汉末年的封侯置国,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南阳曾一度被瓜分,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万别的分歧局面。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断加强,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仅仅表现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河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与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阜阳方言和南阳方言都比较接近于北方话,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原因,两种方言也存在着一些不同,有些不同是由于阜阳词汇保留了一部分古汉字,有些是因为更接近于近邻江淮话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我们这个星球也因此变得主富多彩。

但同时,在这样一个通讦:交通和传媒发达的地球村里,这个世界带给人们的冲击越来越少了。不同地区的人民在饮食、语言、服装等方面都在互相借鉴、互相影响,这些对于地区之间的交流有促进作用,也相信阜阳人民和南阳人民也能在保存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2)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