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3-04-29向美丽
向美丽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需求的同时,艺术院校还应担负起培养艺术拔尖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艺术院校重新认识艺术拔尖人才素质结构,改变目前学生培养和管理方式,搭建艺术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艺术拔尖人才;实践平台;培养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潮流,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然而,艺术院校在为社会提供大量毕业生,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对等,艺术类学生文化积淀浅薄,优秀艺术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拔尖的综合性艺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庞大的在校生数量与匮乏的艺术拔尖人材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时,如何培养艺术拔尖人才成为艺术类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一方面,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能更好的发挥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另一方面它使更多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计划。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还需不需精英教育?如果需要,需要一个什么模式和理念的精英教育?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影响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学校管理,以至于进一步影响到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一系列因素。针对此问题,马丁·特罗教授指出:“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1]从马丁·特罗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精英教育更为重要,并且在办学模式上决不同于精英教育时代的精英教育,必须有所变化和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是面对特定人群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高校的扩张,艺术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增长迅速,艺术教育开始走向了普通家庭。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质量提高,在国际艺术类比赛中获奖的中国学生并不多,顶尖的艺术家中也鲜有中国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对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是艺术院校的当务之急,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艺术人材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艺术拔尖人才的界定与分类
要想探讨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理清什么是艺术拔尖人才。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新兴行业的兴起,现在所谓的艺术已经不再限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专业门类,而是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其次,艺术院校培养的目标也并非单一的表演类人才,艺术理论人才、艺术经营人才、艺术管理人才等也已受到重视;再次,从拔尖人才角度考虑,培养的决非一般的优秀人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创新能力,有非常突出的成绩且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因此,笔者将“艺术拔尖人才”定义为:拥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不断创新的学习能力且在本专业有非常突出成绩的艺术及其相关方面的人才。
前面提到过,现在所提到的艺术已并非传统的艺术,而是范围更大,内容更广的艺术。不同类型的艺术拔尖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必然是不同的。笔者从艺术专业设置及艺术拔尖人才发现方式上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传统艺术拔尖人才。例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影视等专业。这类专业由来已久,培养模式已经比较健全。在发现方式上,此类人才的发现比较容易,可以通过表演、展演等方面加以辨别。第二类为新兴艺术拔尖人才。例如动漫、文物修复等方面人才。这类人才是由社会发展造就了一批新兴行业,进而要求这个行业的艺术人才。在培养模式上虽有一定初探,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外。在人才发现方式上,一般都以技艺和技能展示方面获得认可。第三类为艺术理论拔尖人才。例如音乐理论、美术理论等方面人才。一个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必然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以前艺术教育多是技能技巧的教学与练习,忽视艺术理论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在人才发现方式上,此类人才更多是能过日常教学及文章发表来发现。第四类为艺术经营拔尖人才。例如艺术品经营、文化演艺管理方面的人才。与前三种艺术拔尖人才相比,此类人才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三、当前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方式初探
1、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及建设
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就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艺术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更需要一个宽松的培养环境。然而目前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及学校管理方面都难以适应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改善。以笔者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为例,南京艺术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早在2004年实行学分制,并以学分绩点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必选课,公共任选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选修课在学生所修学分中的比例占到。(专业不同,比例略有不同)。同时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实践学分。这种学分制对于培养学生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学生的学分大部分还都是依靠课堂学习来获得的,就必须到课堂上上课,完成相应的课程,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参加各种比赛,表演和社会实践,这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影响。
因此,要对某些专业能力超群的学生,要在课程选修和培养途径等方面,采取某些特殊的措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宽松环境[2]。首先,增加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视界。选修课的开设并非否定主干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是在主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的涉猎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学生找到与自己能力和水平相匹配的发展方向,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创造性,培养拔尖人才。其次,提高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学生总体学分中的学分比重。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决不单纯依靠在校的成绩,更多的是要依靠专业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就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去,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多出成果作品。第三,在学分制下实现艺术实践与选修课学分互通。即对于选修课的学分,可以能过课堂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开办个人画展、音乐会,参加各类演出及比赛等等)获得。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生的学分绩点。例如:一名学生参加省级美术大赛获得了三等奖,那么,参加省级大赛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转化为相应的学分,三等奖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要求转化为百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并作为学分绩点排名的依据。
2、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及建设
前面曾提到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要多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学校管理如果与之相适应。在学生参与实践上面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就需要向学校请假,而高校对于请假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摆在了学校管理者面前。
学校管理与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无法协调,关键在转变管理思想。学生人数众多、性格各异、能力不同,不必也不能以同一种方式管理。因此,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并非只是单一的教育对象,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与学生也不是教育主体和客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学生在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下,学习和实践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其成长非常有帮助。但不得不说的是多元化管理模式必然带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如何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如何放权于学生自身,放权的度如何控制也是高校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给予院系等二级教学单位更多权力。院系等二级教学单位直接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方面能从本院系实际出发,并且对本院的优秀人才认识清楚。所以,一些权力放到院系一级更容易发挥作用,实现良好的效果,而学校只需要做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即可。
3、艺术拔尖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
任何人才的发现培养都需要有相应的一个支撑平台,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平台搭建,对于艺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艺术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艺术拔尖人才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拔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名师的指导,艺术院校更为如此,学校的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名师的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让老教师不断接受新鲜的资讯和理念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年轻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及实践经验,这对于教学来讲非常重要。同时借助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加强与其它艺术院校的交流合作。其次,加强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和课程建设。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艺术类专业并没有符合本专业的教材,一些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有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前提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各专业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加强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使学生的教学与实践在校内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是艺术拔尖人才实践平台的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是培养艺术拔尖人才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种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例如利用学校的音乐厅、剧场、展厅举办学生音乐会、音乐剧及美术展等等。还可以利用大学生艺术节或其他节庆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高校教师大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教师应该选择一部分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参加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3]。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例如选拔优秀的学生让其参加国内国际的各种比赛,以赛代学,无论学识与能力都有一个较大提高。让学生参与到校外的各种社会项目中,通过实战提高学生的能力,发现学习上的不足,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又是一个促进作用。因此,学生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是艺术院校着力做的一件事情,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都有帮助。
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诸多方面,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改革目前不利于培养人才的模式,搭建学生培养平台,帮助拔尖人才的成长。同时,也要避免进入为培养拔尖人才而培养拔尖人才的误区,学校应该以培养艺术拔尖人才为契机,最终实现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敏萱,骆冬青.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年,2007(12):36-37.
[2] 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5-10.
[3] 杨光岐.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4(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