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促进作用
2013-04-29李芳
李芳
摘要:近年来,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而焦虑又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体育运动对消除焦虑,预防、调控消极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稳定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焦虑 大学生 体育运动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适宜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是过高焦虑水平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伴有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生理上一般表现为唤醒水平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研究表明,这些生理和心理上变化往往会妨碍人们的认知活动,降低学习效率,抑制原有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严重的还会导致疾病。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学生以往的挫折,不成熟的自我认识,班级体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紧张激烈的教学和测验等因素,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焦虑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且严重时甚至影响其人格的发展。所以,开展对大学生焦虑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一般与应激(或压力)联系在一起。应激(或压力)是指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过程,这种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危险的知觉评价和情绪反应三种主要成分。如果人们觉察到某种情境具有危险性,可能造成伤害或挫折,那么该情境便可诱发应激。如果人们将一应激看作是危险的或是有威胁的,那么不管这一危险是否客观存在,都会导致情绪反应。人们进行思维和记忆活动时,如果将思维和记忆的内容体验为具有威胁性,那么就同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危险一样会引起焦虑反应。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圣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一般认为:焦虑是由于超出自身能力而不能达到目标,满足欲望的要求,不能解决各方面因素所引起的矛盾以及不能正确处理不良事件而陷入困境不能自拔,或者遭受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它给人一种担忧、恐惧、心烦不愉快的心理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中性状态,即可产生积极状态,也可产生消极作用。适度焦虑可转化为学习动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兴奋性,起着内驱力作用,指导着动机与行动的方向;过度焦虑则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使人产生负性心理情绪状态,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质量及效果,这种糟糕的质量和效果又会增加新的焦虑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心理障碍。
二、焦虑的分类
1、根据表现内容分类
(1)现实性焦虑(或实因性焦虑、客观性焦虑),是由客观现实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
(2)神经过敏性焦虑,是指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反应,而且对于任何情况都可能产生焦虑反应的情况。它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引起的
(3)道德焦虑,指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与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产生了内疚感而引起的焦虑反应。
2、根据稳定性分类
(1)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焦虑有着不同的顽强,随时都在波动。其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对比赛情境的认识、对自己运动技术水平的评价、比赛经验的多少等因素。
(2)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人感知某些情况后的反应趋向之间的差别。这些情况往往是焦虑状态和惧怕过程逐渐升高的先兆。特质焦虑具有动机的作用,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的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应方式和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许多情境中的一致性。
3、根据人的反应特征分类
(1)认知性焦虑,是与本人的或外在的刺激、担忧、扰乱性视觉表象有关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意识感知。
(2)躯体焦虑,是有关焦虑体验的生理与情绪因素,直接由自发的唤醒所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三、焦虑产生的原因
1、自身方面的原因
(1)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学生,敏感、胆小怕事、腼腆、害羞、意志脆弱,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遭到失败与挫折,完不成学习任务时,就容易产生畏惧害怕、心烦不安以及过度焦虑的心理反应。
(2)认识模糊,缺乏动力。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状况顶峰时期,精力充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免疫能力都很强,难以体验到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不喜欢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意义不大。
(3)其他原因。如体型肥胖或偏瘦,家庭问题等。
2、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态度懒散,教学方法不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衣冠不整,言行涣散,不拘小节,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教学安排不合理,组织不恰当,缺乏正面的启发诱导、表扬鼓励与支持,方法呆板陈旧,形式拘谨,管的过死,使学生没有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消极,反感厌恶。
(2)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欠佳。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讲解能力欠佳,重复啰嗦,没有重点。师范动作不标准协调、不美观大方、质量不高;方式不当,时间不准确等。极易影响学生烦躁不安,情绪反感等不良心理现象。
(3)教师过于偏爱。体育教师偏爱优秀学生,轻视后生,对差生不关心爱护,不耐心辅导和帮助,甚至埋怨责怪,评价不公。这不仅使差生感到讨厌反感,甚至还会引起大多数学生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4)师生交往过少,感情不融洽。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与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是呈正相关的,而学生的焦虑程度与教师的满意程度是呈负相关的,因此师生交流过少,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和了解,没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缺乏爱心,学生缺乏尊师感情,在心里上不能认同教师的作为,极易产生逆反抵触等心里情绪。
3体育教学环境方面的原因
(1)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模式陈旧乏味。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新意,技术动作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教法不科学合理,不适合学生的爱好,缺乏游戏性、竞争性和趣味性,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易产生过度焦虑情绪。
(2)教学场地设施不佳,气候条件恶劣。课堂上,场地破烂不堪,器材设备残缺不全,陈旧破烂;风沙大,灰尘多,高温低寒,气候条件恶劣;周围环境脏乱,人多嘈杂哦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地干扰、妨碍学生的学习心态,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焦虑
(1)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加强教学方法的更新,帮助大学生培养体育运动广泛的兴趣爱好。集体性较强的项目对改善抑郁更有效,而节奏偏慢的项目对改善焦虑的效果更佳。
(2)体育运动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而改善焦虑的程度因锻炼的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左右的强度对学生心理状态改变更为突出。
(3)体育运动虽然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可以完全代替心理咨询。建议心理咨询和运动锻炼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4)体育运动对焦虑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应不遗余力的采取措施,调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适宜的运动能增强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焦虑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而焦虑水平经常被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指标。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减轻焦虑。
五、小结
总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过度焦虑心理情绪,从而影响动作练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只要我们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预计有可能在哪方面产生过度焦虑和什么样的过度焦虑现象,并拟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那么过度焦虑情绪现象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