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跨越:陆海统筹效应
2013-04-29
海洋经济由点到面,全面开花,而各地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2012年初,山东设立了总规模达300亿元人民币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始对海洋产业进行投资,首期规模80亿元人民币。山东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向记者预计,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未来8到10年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32万亿元,蓝色产业基金将成为这批庞大资金的重要投融资途径之一。
跟山东隔海相望的天津市,则利用国家战略新区——滨海新区的政策、区位、智力等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了金融和研究方面。今年天津将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金融创新基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渤海基地工程、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等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围绕这些大平台,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突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浙江省今年在海洋经济方面的投资将达1800亿元,其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约达7000亿元,要占到浙江全省GDP的16%。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却是最后一个成为国家级“海洋经济试点省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才是广东的海洋经济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据广东省规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
由此可见,山东突出蓝色半岛经济区整体发展,浙江突出港口航运和海岛开发,发展港航强省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广东更重视的是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各省市的海洋经济路径各有特色。
蓝色经济区
从背靠大海到直面海洋,嗅到“蓝色前景”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深海。
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已成为撬动青岛博益特生物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规模跨越的有力“杠杆”。11月9日,记者了解到,他们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壳聚糖生产的医用材料——止血愈创沙,投放市场后受到用户好评,其研发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该公司生产的另一种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壳聚糖止血粉”同样是以小小的蟹壳为原料,经过几十道生化技术,研发成为具有神奇功效的医用材料。据介绍,该产品具有快速止血作用,吸血量大,与出血创面贴服牢固,同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和抗感染等多种作用,属于国际领先的创新产品。
其实,这些仅仅是山东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据了解,像博益特这样的生物化工医药企业,青岛市目前有近60家,这些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69.3亿元,增长幅度为35.5%。
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邵长城介绍,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山东石油化工企业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推进传统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的蓝色经济成为热词。分析人士认为,蓝色经济区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
根据“规划”,旨在建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6市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县。两年多来,山东按照“规划”中包含的财税、投融资、海域海岛和土地使用、对外开放等60多项扶持政策加快勾勒区域雏形。区域内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5大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表示,蓝色经济区内海洋资源开发已由渔业资源为主向海洋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转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经济拉动能力正在逐渐显现。
其中,打造“蓝色硅谷”的“蓝区”龙头青岛市,蓝色经济已成为其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今年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稳健,初步测算,全市海洋经济完成增加值247亿元,同比增长13.4%。
大东北亚布局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则把目光瞄向了大东北亚。
2005年“转身向海”开启了辽宁沿海地带大开发的帷幕,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8年间辽宁2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屈指可数的对外开放“黄金地带”。
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东北三省的25%,沿海6市实际利用外资达179亿美元,是2005年的14.3倍。产业带、城市带、旅游带在辽宁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在完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拼图的同时,正在成为有着100万平方公里、1亿人口的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枢纽。
按照面向东北亚的发展定位,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正推进一批与东北腹地紧密相连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的经济联动不断加深。
在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进程中,辽宁不断推动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促使沿海地区利用腹地雄厚的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腹地利用沿海临港优势向海外发展,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哈大高铁开通缩短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的距离,丹大、丹通等东部地区铁路建设为东北东部和北黄海的开发创造条件,建成1400多公里长的滨海公路拉近城市和海的距离。不仅如此,以大连港、营口港为龙头,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为两翼,盘锦荣兴港投入运营,绥中港、海洋红港等港口开工建设,沿海港口群实力不断壮大,使辽宁沿海布满了对外开放的平台。
其中,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开放平台建设的重要部分。在2007年出台的我国第一部航运中心规划—《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提出,用10年到20年时间,逐步建成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以大连城市为载体、以沿海港口群为基础、以东北腹地为依托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枢纽港和物流中心、成为引领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经过积极推进航运基础设施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到2012年,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建设的带动下,辽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85亿吨,是2005年的近3倍。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500多万标箱,是2005年的4倍,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货物吞吐量双双超过3亿吨。
与产业带同步崛起的是城市带,辽宁沿海6市规划建设的10多个城市新区已具规模。大连的普湾新区、大连开发区、长兴岛新区、金州新区、花园口新区,丹东的丹东新区,锦州的龙栖湾新区,营口的北海新区,盘锦辽东湾新区和葫芦岛的东戴河新区等座座新城,与老城区一道连成一条城市带,为拥挤的老城区扩展出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提高了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密度,加速了产城融合、港城融合。
陆海统筹
同样是发力海洋经济,尽管各个城市选择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都将陆海统筹规划提到很高的位置。
“借助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我们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它的关键在于陆海统筹”,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此前在青岛的一次会议上如是表示。但火热的陆海统筹的背后则是外界对于该概念的不熟悉。
对此,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陆海统筹就是基于全局和战略的需要,基于优化空间布局和有效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体化配置陆海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地方政府则把创建国家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之一。
“南通要抓好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江苏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对此提出了支持。
南通市认为这个试点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两大国家战略对南通的定位和要求,有利于优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有利于推动江苏南北均衡发展,有利于服务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发展,有利于为全省乃至全国陆海统筹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事实上,不仅仅在南通,从北方的渤海岸边到长三角东海之边,从广东口岸到刚刚成立的海南三沙市,各种地方版的有关陆海统筹的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大连市、广西北海市、海南三亚市、浙江舟山市、山东威海市、等都在争取设立陆海统筹试验区,其中威海市最为积极。数据显示,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洋国土面积1万平方公里,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700多亿元,连续多年居国内地级市首位,是中国海洋产品集散基地。一个背景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则被业界视为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广东深圳、珠海、江门也在积极争取成为首批陆海统筹发展试点省市,“广东可以说是占有整个南海,加上它的经济实力和开放意识,必然会在陆海统筹发展中先行一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闫玉科表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区位竞争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合作则是陆海统筹更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此前,经济割据的现实使各地加速开发港口资源,结构不合理、局部产能过剩的弊端开始显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的弊端有增无减。闫玉科认为,唯有更高层面上统筹规划,通过合作开发、资源整合等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