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4-29冯国权

网友世界 2013年23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

冯国权

【摘 要】民俗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流,陕北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独具一格,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可欣赏性、可开发性,为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的状态以及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社会价值以及它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在原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的保护措施,使陕北民俗旅游资源能更好的、完整的保存下来!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门资源,到现在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认定。一部分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指能吸引游客、具备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岁俗节日、生活习俗、习俗礼仪、民间艺术、婚姻习俗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旅游资源,是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建筑、饮食、生活方式、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理解的心理特征、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能促使游客从客源国到旅游目的地的因素,能被企业利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功能,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各种民俗的总称!综上所述,我认为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具备旅游价值、功能、吸引力,从内容上看,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表现的形式有饮食、岁俗节日、婚姻民俗、建筑等;从特色性来看,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联系,民俗具备非常强的地域性。

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民俗是陕北地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生活现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风格、原生态文化的风格、生活属性的风格、动态积累风格、历史传承的风格、地域变异风格、社会阶层变异的等风格。它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接下来我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进行一个简述。

1.民居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的民居一般都是窑洞为主。窑洞主要较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的土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多达4000多万,是陕北的传统民居。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的年代久远了。2004年在陕北吴堡县发现的

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后寨子峁遗址”,证明在4500以前的先祖就开始居住窑洞。陕北的窑洞样式有一定的差别,突出不同的风格,就用料来说,大致分为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人畜还可以在窑洞上行走、可以走大型货车。自古就有“车马还从屋上过”的诗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大漠风情,居窑洞宾馆”已成为游客的必修课了!

2.婚姻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婚姻民俗是陕北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讲究复杂,意义众多深奥。结婚前:讲究门户,讲究人气,看对方家庭的人品,是否出现过名声不好的人等。结婚前讲究没有媒人不能相亲。

结婚中:迎人那天一般带上一对宝瓶,用红头绳拴住,插上两双筷子,瓶子装上些米、香、艾,表示相爱的意思。宝瓶代表天生一对,两双筷子表示一块生活。饭后举行上头仪式,一般由姑父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在水桶上,头发放在一块梳,边唱边梳: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梳完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顶倒下。祝福新人早生贵子,接下来就是闹洞房。

第二天中午吃宴席,新郎新娘挨个给亲戚倒酒,一时表示感谢,二是给新娘介绍新郎的亲戚,以后亲戚之间要多来往。表礼就是男方事主给女方及其亲戚8个或6个馍,以示带菜,女方送人亲戚回家,男方要在大门口不远摆上酒,菜送行,祝一路保重,并且鼓乐送行。

3.节日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正月初一吃饺子,拜年,走亲戚,一天之内不劳动。初五迎财神,初六小年,和过年相差不多,有时候夫妻两人过年在新娘娘家过或在本家过,初六调换一下,体现对家庭团圆的美好向往。初七“人情”,十五元宵节,转灯,即“转九曲”,九曲像一个迷宫,没有重复的路,又称“九曲黄河阵”,晚上来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敲锣打鼓,秧歌带头进入九曲黄河阵。转九曲男女老少皆宜。老人常说:“转九曲,消灾祛病,人活九十九”。正月十六“燎百病”,打上一堆篝火,把家里的枕头,被子在火上燎燎,边燎边说:“燎百病,燎过去了么,燎过去了”。

十二月最早的节日是腊八节,“腊月里腊八,冻死哈巴(狗)”,气候非常寒冷。到了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归天,买一张黄裱纸,叠一个口字型,用面糖粘在灶火口边上的墙上,给灶王爷一点甜头,不要给玉皇大帝胡说八道。最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美美吃一顿。大年的前一两天,要进行一次大扫除,里里外外打扫干净,门窗重新糊纸,贴窗花。大年三十,贴对联,挂灯笼,给灶王爷蒸个宝塔式的白面嵌枣的枣山。

三、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

1.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陕北民俗的形成来自于陕北文化源远流长,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造就和精炼的生活形式和艺术形式,是陕北人民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命延续得到保障而需要信奉和想象的物质与精神结晶。陕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陕北文化的钻研、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史钻研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北文化除有型的物质遗产外,更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陕北民歌、秧歌、说书、腰鼓、窑洞的建筑方法、婚姻习俗、岁时节日。剪纸技术等。陕北剪纸以其艺术特色和古文化价值被称为“群芳之母,民族之魂”,有“地上文化”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陕北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地区之一,它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黄土高原文化的无穷魅力。

2.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在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特定的旅游资源数量、存在方式、资源结构进行分析。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空间更广。陕北民俗中的很多的民间习俗、人物传说,充实了旅游者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学识,满足旅游者好奇的心理,扩大了旅游者的视野,实现了自我完善。此外在暂时的流动过程中,既可以带来游客所在地区的文化,也认识了旅游地的民俗文化,无意间成为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了,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各地的融合与发展。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徇丽多彩的生活方式、独具一格的地域饮食风俗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是发展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能为陕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大的价值。

四、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俗旅游资源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受到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原来口传心授传承的一种种文化艺术、技巧、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慢慢的流失。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让陕北民歌、秧歌、说书等听众越来越少,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劳动过后抒发爱和恨的感情依靠了,这些都淡化了人们对民俗活动的参与性,削减了那种文化传承的氛围,使陕北民俗文化的技巧的提升受到了阻碍。大多数机械化和高科技等取代了原来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的技术,使得陕北民间工艺的发展存在“老龄化”“稀薄化”“老年痴呆”的困境,这种民俗文化生态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民俗旅游资源流失严重

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自成体系,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宽广,古老而淳朴。造就了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其他民族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民俗也独具一格,除了这些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民歌、泥塑、农民画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乡结合、全球化的发展的影响,陕北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越来越少了,它在黄土地上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削弱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资源的慢慢的缺失和没落。如头戴白羊肚手巾、身上穿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里面穿着白褂子红裹肚、脚着千层布底鞋的这种传统的陕北服饰装束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陕北特色的民居建筑格式窑洞也在现实生活中慢慢的被现代化的建筑楼房所代替,其他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受到西式习俗的影响,正在慢慢简化,甚至逐渐消失。剪纸贴窗花这个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慢慢淡化出去,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们的贴窗花这个习惯不被人们重视;其二是剪纸的原料的稀缺。还有许多地方上的神话故事、道情、节日和礼仪礼节没有流传到今天,以至造成我们节日生活的单调,缺失了原来节日中该有的某些文化氛围,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3.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抢救工作在2005年3月开始起步并实施,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的辩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舞蹈、说唱、年画、刺绣、剪纸、泥塑等方面的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中陕北地区榆林市陕北民歌艺人王向荣、安塞县剪纸艺人薛玉芹、安塞剪纸艺人高金爱、安塞剪纸艺人李秀芳、安塞腰鼓表演艺人高向成荣获这个称号。根据以往的对民间艺人的采访和对当地民俗文化作品纪念馆的参观,充分感觉到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感受到现在陕北地区存在着民间艺人的稀少、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后续的民俗文化接班人紧缺的窘境。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有国家命名,但民间传承人才需求量远远大过这些少数人,传承条件不具备,政府与民间艺人之间工作没有很好的接合,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困境。

五、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1.注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协调

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色。第一,要认真的挖掘藏在民间旅游资源中的精华,其中的可观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的精华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效果,如:民俗主题餐厅。第二,对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查找、整理、建设、重现,还原当时的一种民俗氛围,让游客充分了解过去的民俗旅游资源,如同穿越一般,满足原来游客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建设一个“活人博物馆”,再现陕北100年前的生活环境。第三,保留原生态的文化,营造一个非常真实的文化背景,树立一种陕北民俗的文化形象。如:在一个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民俗特色保留较好的区域当中,选择一个交通较为便利的村落办一个民俗村,用村民每天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表现形式,能极大地满足游客猎奇和体验的心理,让游客更喜欢陕北人民这种淳樸的、热情的氛围。

2.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完善文化资源相关资料

陕北地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的普查摸底,在榆林、延安市范围内进行全面广泛的老艺人的调查,用录像、照片、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增加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保留更完善的资料,建立更为完整的档案,制定完善的保护手段。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配备民俗旅游资源的专职保护人员,把上级的一些政策及时的传达,能有效的执行,落实,防止民俗旅游资源的流失。如:提倡人民继续保持原有的婚丧嫁娶的习俗,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对每天发生的这些民俗事件,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出现在媒体上,不仅仅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宣传这种民俗现象,了解并喜欢上这种习俗。

3.重视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

对已有的杰出传承人才,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最好的保障,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通过专业的人才对他们原来那种不被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争取留下文本让后世人民也能学习到这种特色文化。也可以与导游和专家探讨关于各种学识上的见解,能更好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如:传承人才中的导游人员,陕北导游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专业队伍,在对传承陕北民俗旅游资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整体上旅游人才还是缺乏,素质也有待于提高,要发现和培养当地人才是现实的选择。建立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构,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定期开个讲座和对导游的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标准进行培养,让导游人员树立生态旅游的意识,以身作则,再去影响游客,达到全民生态旅游的意识。

4.科学对待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

对待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第一,要树立节约型发展观念。陕北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大多数为不可再生资源,旅游资源的储量与经济开发对资源的需求呈反比趋势,客观要求走一条节约型的发展道路。第二,要确立环保、生态发展道路,陕北水土流失严重,关系到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且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逐渐增加,限制了陕北经济质量的提升,所以,要走一条生态、绿色、环保的资源发展路线。第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连锁效应,通过这个产业的带动能力,发挥连锁效应,与其他产业整体发展,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进一步的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史正涛,雷志义.区域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

[3]雷润峰,耕牛.陕北文化研究论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92.

[4]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汪东峰,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6]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J].思想战线,2004,30(2).

[7]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8]谷鹏飞.论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社会功能[J].榆林学院学报,2006(1).

[9]南江.论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发展方式及其数字化再现的现状与前景[J].大众文艺,2010(17).

[10][3]吕政轩.陕北民间艺术的一声叹息[J].延安文学,2011(4).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
健美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