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3-04-29张庆珍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除数

张庆珍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带领着学生探究未知领域、探来究去,始终贯穿一个主题:达到不用教师教的目的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要具有自学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为学生创设自学条件形成自学习惯。

学生的自学条件需要老师帮助创设。首先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已经知道刚入学的一、二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没有或较差。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学会自学,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我接任的班级,让学生进行“天天读,天天写,天天背”訓练,使其成为自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天天读就是读语文课本中的精读课文,即一些儿童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导刊”。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天天写就是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既“你手写你的一切活动”。天天背就是每天背语文“七色光”中的名言,课文中的美段,名篇。经过一段严格的培训,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读中培养了阅读能力,写中加深了不熟悉的生字、生词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背中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能力始于习惯,这样逐渐形成了习惯,也就形成了自学能力的基础。

利用早晨学生很早到校的闲暇时间,我告诫学生当你没事做时就拿出书本开始读写,背,逐步形成了行为习惯,习惯进一步形成能力,学习就形成自学能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原动力,师生关系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而不是学生面对老师手足无措,有问题不说,有困难不敢提这种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大敌。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十分重要。

二、课前问题激趣,诱导学生自学愿望

学生预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趋势。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外,还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让学生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概括性的语言,遇到困难自己查找工具书。二是提出疑点,写在本上,带到学校,师生共同解决。然后,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评选智慧星活动,通过这种预习训练使学习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收获很大。小学生的自学习惯是靠老师的培养、善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中提出问题,激活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对周围的事物打个问号,然后再寻根问底,获得个体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教者利用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在数学课上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一节时,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道思考题,同样的底和高,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几倍?学生见老师拿出教具,表现出个体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开始猜测,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有的学生说: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二倍,两种说法争论不休。我趁机问学生:“你们能够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察、判断、推测是否正确吗?”学生议论停止,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小组之间形成了竞争,纷纷表示等到上本节课时再来比高低,课后学生动手实践,终于在课堂上展示了实践过程和结论,这一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绎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最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进了竞争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教师在学法上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法是老师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深化知识、内化知识始终贯穿着学法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之自学能力升华。下面以读书指导法为例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读书指导法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的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等于教师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学是要发挥阅读,分析等活动,来解决所要学习的问题,这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知识的类型、特点适时采用读书指导法,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能回答出于教师解决方法不一致的方法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对一道题给出多种解法,说明学生不但有创造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而且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独立性强,关键是教师如何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这也是应用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该强调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采用了读书指导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知识的例题是“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使用短除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他们的难点在于“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为什么要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而分解后为什么要把除数相乘,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都乘起来,从步骤上看,教材的步骤多,从难度上看,这是一个复杂的推理过程,从这些点出发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书,并要求他们弄懂四个问题:

1、教材是怎样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目的何在?

2、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几个?为什么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

3、求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为什么要把短除式的除数相乘?

4、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把短除式的除数和商都乘起来?

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置的。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看书学习,既防止了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又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很快就会回答出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求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两个商连乘起来。

然后我在指导学生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书学习突破了难点,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了方法。

可以看出,学生在学懂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得到了激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堂、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必须的,用读书指导法效果良好,我希望将更成熟。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习惯,才能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的,也就是真正0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使命。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除数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多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几个计算关系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余数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