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利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2013-04-29龚华
摘 要:水利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作为施工要点,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本文从施工原料的管理、施工过程中技术要点及施工中易出现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几个方面综合阐述了要提高水利建筑工程质量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水利;混凝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4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9-0161-01
水利工程中,混凝土作为保障工程结构及防渗能力等的主要构成,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所以需要保障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质量缺陷。
1混凝土原料及配合比控制
水泥作为混凝土中必不可缺的原料之一,必须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对其性能进行充分试验,以保证水泥相关性能符合施工条件要求。作为水利工程中使用水泥,需保证为中热或低热水泥,以降低碱性骨料碱性,避免混凝土碱性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入场前,需排除过期或者因潮湿而板结的水泥及质量不合要求的水泥,对于不合格的水泥,必须严格杜绝其进入施工现场。粗细骨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于空隙率大、级配不佳、含泥量过大或杂质过多的骨料,必须拒绝入场,必须对入场骨料进行各方面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之后才能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实验室配置配合比时,采用的是饱和面干的骨料,不存在超逊径粒的存在,因此在实验室采用的配合比在现场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需要根据施工现场骨料实际的含水量及骨料径粒中超逊径粒的含量来调整实验室配合比,计算出施工配合比;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施工设备、运输方法、运输距离及天气等原因,配合比需要进一步对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调整,以满足施工和易性的相关要求。
2混凝土施工中实际施工要点
在实际施工中,首先可能遇到的施工问题是混凝土各成分称量不准;其次是未按粗细骨料实际含水率的变化进行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这样必然会改变原理论配合比的砂石比、水灰比及浆骨比。这些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粘聚性、密实性以及强度等级。原材料汇集上料的顺序:当没有外加剂和混合料时,依次进入上料斗的顺序为粗骨料、水泥、细骨料。当掺有混合料时,其顺序为粗骨料、水泥、混合料、细骨料。当掺干粉状外加剂时,其顺序为粗骨料、外加剂、水泥、细骨料。混凝土拌制需大于等于规定的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当混凝土符合相关要求时,拌和物需搅拌均匀、颜色相同,具有良好的粘聚性、流动性和保水性,不离析、不泌水。若不符合要求,应查找原因,及时调整。并要求有专人负责拣除超尺寸颗粒、土块及其它杂物;混凝土浇筑要振捣密实,不得有漏振或过振,特别是内模不可有漏振现象和出现模板跑浆。待混凝土强度足够,及时人工凿毛,要求去皮露骨。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三是混凝土摊铺运至浇筑现场的混合料,一般直接倒向安装好模板的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有明显离析时应重新拌匀,摊铺时的松散混凝土应略高过模板顶面设计高度的10%。施工间歇时间不得过长,一般不应超过一小时,因故停工在一小时以内,可将已捣实的混凝土表面用麻袋覆盖,恢复工作时将此混凝土耙松,再继续铺筑。
3混凝土施工中危害预防及应对方法
混凝土产生表面气泡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沙子过细,或者铺料过厚,振捣时间间距过大,密度和时间不足所导致的,混凝土的气泡还并未完全的从混凝土中排出,尤其是在一些弯曲和斜面的地方,因为模板本身的原因,气泡就更难顺利排出,所以出现这种气泡的现象不在少数。为避免气泡产生,施工中要选用细度模数在规定范围内的砂子,确保砂子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以后,按施工配合比进行试验以确定,尤其是要注意控制外加剂的掺量控制,在混凝土的振捣的施工中,需要注意,厚度要控制在限定范围之间,振捣不能出现欠振现象。混凝土拆模以后,如果发现了气泡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实际操作是采用刷毛,首先使用清水润湿,再用强度高于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对气泡进行填补,最后压光滑。对于个别的不影响施工质量的气泡可以不处理,但是若出现了大面积的气泡就必须进行處理。为了防止水流冲洗对混凝土造成伤害,尤其是在混凝土的弯曲部位,应该等六小时后,再对气泡现象进行处理,那个时候处理的效果较好。混凝土的孔洞是在混凝土中产生空腔的现象,这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缺少混凝土或蜂窝过大所造成的,大多数空洞的深度超过了保护层厚度,但未超过表面的三分之一。这导致了混凝土内部可疑空腔的存在,导致横截面积减少,降低了承载能力,使得当水库蓄水之后,易形成渗漏。未避免形成气泡,需要在搅拌时保证搅拌均匀,振捣时决不能出现欠振现象,模板要保证缝隙密实,模板的支撑必须结实牢固。针对出现的小型空洞,应该把存在松散现象的部位先清理干净,采用聚合物砂浆或含有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塞处理。但是对于较大型孔洞,就要将孔洞彻底的凿除,然后打锚筋后,再进行架设钢筋网处理。漏筋产生的原因是灌筑混凝土时,钢筋的保护层垫块产生了位移,致使钢筋应紧贴的模板外露或结构构件的截面小,但钢筋过密,粗骨料卡在钢筋上,导致水泥砂浆无法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也可能是因为配合比不当,导致混凝土离析漏浆。为避免漏筋,在振捣时要避免使钢筋移位,如有脱扣,必须及时调整,严格计算脱模时间,不得过早拆模。若出现漏筋现象,需要去除漏筋部分锈斑,填补砂浆,抹平压实。在不影响相关空间及使用的情况下,可凿除部分混凝土,再浇筑混凝土加厚,包裹外露钢筋。
4小结
水利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是重中之重,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章进行施工。从原料把关,到搅拌灌注等全过程,必须保障符合施工要求,对于气泡、孔洞等施工缺陷,需要尽早处理,保障工程质量,延长工程寿命。
参考文献:
[1] 齐金苑,于文成.水利工程建设百科全书(勘测设计.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卷)[M].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3
[2] 刘宗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防范措施[J].科学出版社,2004.
[3] 廖品槐.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龚华(1979.12-),男,籍贯:亳州,汉,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市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