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中渗透途径的探讨
2013-04-29王海燕
王海燕
【摘要】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下,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是共识,本文通过课题研究,为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结合多家钢铁企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所对应企业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并将优秀企业文化内化于心。
【关键词】钢铁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 渗透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教研二级课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49-02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要求: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也提出了文化育人策略——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还有鲁昕副部长提出的文化三进:“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些都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和发展的方向。
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过硬的技能、较高的文化素养、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人才,以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更新技术做大做强,要求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崭露头角。事实上,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才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我们意识到:以往中职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掌握知识技能上,学生很少、也很难通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行为去了解、领会到企业管理的精神,换言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予以正视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很有限,局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简单对接,未能解决校企文化的差异的深层性问题;本文以钢铁学校校企文化对接实践为基础,以八钢为依托,结合其它钢铁企业文化,按照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对接,创新融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渗透途径。
1.职业学校融入钢铁企业文化现状
钢铁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的重要工业部门,指从事铁、锰、铬及其合金的金属矿的采掘、洗选、烧结、冶炼并加工成材的工业,是冶金工业的一部分。钢铁工业属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也属于基础工业,属于多环节的连续化大生产,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衔接紧密且关联性很强。我国钢铁企业文化建设与其它行业企业一样,经历了企业文化理论引进、发展、成熟几个阶段,目前都建立有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因建厂历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反映在企业文化理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从事钢铁专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院校中,从硬件上由于受钢铁生产企业投资大,生产组织难等特点,学校均未引入真实的生产环境进校,只限于建设部分生产设备及演示设备;从管理理念上大多能注重将钢铁企业的部分管理引入日常学生管理,在学生下厂实习期间更多的是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企业文化教育方面没有做出合理的引导学习,总之各校均未形成较成熟的融入钢铁企业文化的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方案。
2.学校渗透企业文化途径选择的原则
2.1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真正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更多的学习企业文化,必需要课内以职业技术为主,兼顾部分相关职业素质教育,而课外通过组织大量活动来完成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2.3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在制度层面与企业文化对接就是要在保证制度完整性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制度对学校的部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充分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下发顶岗实习笔记——企业文化感知手册,手册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除专业实习日志以外的有关企业文化方面内容的记录,意在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去体验和感悟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准员工意识,达到培养学生从业素质的目的。手册要求结合自己顶岗岗位,从企业概况、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劳动纪律要求、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工作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师傅情况等方面,进行咨询、收集资料,详细填写相关内容。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