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29卢雪翠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

卢雪翠

【摘要】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创新能力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本人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 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天津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育苗基金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LGYM201209)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45-01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创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可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导向。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创新能力应成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区别不明显

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侧重理论、学术研究,强调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工程硕士现场实践性非常强,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该是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现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实践工作,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课程设置上,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学科化、理论性、专业性特征,即课程设置一般遵照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研究环节的方式进行组织,而作为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则应注重实践性,并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现在大部分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体系要素相对局限于本学科范围之内,学科化、学术化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更像是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2.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特色不突出

工程硕士教育在课程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衡。作为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以突显对学生能力和知识面的培养重心。二是选修课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单一,交叉学科、跨学科课程少,供学生选课的余地小,作为学生扩大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应容纳大批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但目前囿于跨校、跨院、跨专业学习的种种障碍以及有限的师资力量,很多交叉学科的选修课并未开设。另外,选修课缺乏培养单位自行开发的课程,即没有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师资特色或针对本地特色资源开设有特色的课程。

3.双导师制没有充分发挥实际效用

导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质量的高低。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建立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制的目的是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但现实中的“双导师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用,表现在:(1)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被安排了校外导师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队伍为同一批人马,其知识结构是完全学术导向型的,且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指导过程中偏离学生的职业实践,缺乏对行业领域前沿发展的掌握,无法提供最前沿、最先进的案例供学生探讨,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双导师制要求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指导老师只是起辅助的作用,直接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化倾向。

二、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

将工程硕士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和具有工程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把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培养工程硕士应越发注重高端和面向。因此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定位于面向若干国家具有重大发展需求的行业领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市场需求

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数量及可选范围,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师资特色,利用优势专业特色或针对本地特色资源开设有特色的课程。选修课比重甚至可以超过必修课,选课范围可扩大到全校范围甚至跨校选课。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体现工程硕士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应落实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加强探究性学习、团队学习、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理论型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案例的探讨。在案例教学中要采用最新的案例,研讨内容需紧跟社会的发展,反映实际工作情况,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紧跟社会现实的需求。

3.发挥双导师制的实际效用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大多由学术型教师兼任的现状,高校需要加强对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聘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讲座、培训,帮助导师掌握实践领域的前沿发展,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案例,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与相关领域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鼓励导师前往各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兼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老师。通过外聘专业培训人员和挂职锻炼推动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逐渐实现从学术型教师向工程硕士教师的转变。

4.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更要加强培养过程的实践环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研究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部分研发工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条件,创造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于福莹,肖宏,王加春,漆汉宏.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

[3]孟成民.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新时期下的农科类研究生教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2(10)

[4]曹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4)

[5]康妮,王钰,沈岩,刘惠琴.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总结[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