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3-04-29林敏

考试周刊 2013年91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林敏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基本宗旨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拥有健康人格和健全心理品格的学生。语文课程内容和文学语言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是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具体阐述如何从展示教师人格魅力、注重文本阅读、重视写作训练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方法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当代学者曾藕元曾说:“语文在实质上是人心灵的学问,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达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目标。

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显人文之范

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生命样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样态。好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生活常常以惊人的简洁、明了的公式启迪我们,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简洁,骂人教会骂人,憎恨教会憎恨,偏见教会偏见,散漫教会散漫,爱教会爱,美教会美,关怀教会关怀……在这里寻不到“教师教会学会”的笼统的说法,也不是因为教授了知识而让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而是因为你的鲜活个性、举手投足、高贵典雅大方、学识和幽默、激情和热爱,使你的生命本身多姿多彩,成为人们尊敬的典范。

另外,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学生开发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着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注重读物内容的学习和体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读书可以消除愚昧,可以启迪智慧,可以净化心灵,可以美化生命,提升人的品位。语言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民族精神的继承依托于大语文环境的渲染。语文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在浔阳江畔琵琶女的琴弦上飘漾。语文带领我们到大自然体验传奇,到龙门石窟感悟苍劲,它让我们回味“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气势,“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淡淡乡愁,以及“我就是一颗敲不烂,煮不熟,响当当的铜豌豆”的大义凌然,等等,这便是语文,便是语文教育——它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和现代的生命气息,是令人敬畏的人文教育。

《祝福》中祥林嫂痛苦不幸的悲剧形象的刻画是深刻的。教参上作如此分析:“她对自身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而且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这些分析可谓既深又透,可尽是政治说教之词,把这搬到课堂上传授,学生愿意听吗?教学效果会好吗?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人为本的分析方法,就能让学生反复感受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关注她的命运发展历程,真切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进而思考她悲剧的根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学生从鲜活的文字中感受和体验到祥林嫂鲜活的形象,引发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从而引发人文思考,自然地将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从“人性”角度分析便会发现,虚荣心不是资产阶级独有的,只要是人,就都可能有虚荣心,都可能出现玛蒂尔德式的悲剧。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合理的人文关怀,才能使学生在感悟作品的同时,受到形象可感的思想品格教育。

三、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折射出了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除了作文教学外,周记、日记教学也是渗透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我们: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就提醒一切教育工作者:人文教育要注意暗示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使人文教育对受教育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周记、日记教学就具有这功能,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周记、日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平时思想行为表现消极的学生,注意鼓励他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例如他某次做了一件好事,某种思想认识提高了,对某一新学到的知识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等等。语文教师就引导他将这些内容写进周记或日记当中,以此作为他自励的手段,引导他向好的方面转变。对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则反其道而行之,严格要求他们,提倡写出自己的不足或失误,以此作为自鉴的镜子,督促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引导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学生写这种作文好像是在自我谈心,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这比任何形式的训导效果都要好得多,久而久之,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能达到使学生形成自省自励品质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作用,而且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成为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柳菊兴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