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钢琴课》中的钢琴意象功能解读

2013-04-29张蓓蓓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钢琴课钢琴

摘要 电影音乐既是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性运用,又是电影对音乐的题材性供给,可谓既跨界又融合。而作为电影中使用最频繁、影响力最大的乐器,钢琴在电影中的运用更是驾轻就熟,并凭借自身的乐音特征和独特的意境营造,与电影的情节、基调和人物内心世界及情绪的波动交织在一起。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钢琴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不断的创新,超越固有的功能类型,开启着越来越多的融合领域和对接方式。本文以艺术电影《钢琴课》为例,重点探讨“钢琴”这一独一无二的视听道具在整部电影中的意象功能。

关键词:电影音乐 《钢琴课》 钢琴 意象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钢琴与电影的关系分析

电影虽然是视听统一的艺术,但总体来说,起主要表达作用的还是视觉系统,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是需要一系列动态的光影形象去描述和表达的。即便是像《钢琴课》这样以钢琴支撑起整个故事、串联起整个情节发展、丰富所有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电影,电影就是电影,就是要通过视觉表象来达到消费和审美的过程,因此电影只能从无声到有声,绝对不能容许“无影”。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对于电影的贡献,则不仅仅是以“无形”的姿态退居幕后,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塑造个性、暗示情节,而且还可以“有形”的出现,作为情节中的一个道具甚至是一个角色,与人物角色共同支撑起表演的功能,这里的钢琴就不单单是一个听觉焦点,而更多的是起着具有角色功能作用的意象性存在。

二 钢琴的意象功能以及在《钢琴课》中的表现概况

意象功能是本文中的一个尝试性的提法,即钢琴在电影中的听觉功能的基础上所强调的“视觉”功能的内容,包括钢琴作为一种演奏性道具在故事情节中所承担的演奏场景的功能表现,同时还包括钢琴作为承载钢琴演奏者内心世界、个性气质和复杂人物关系的象征性、暗示性和符号化的形象定位,而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后者。电影《钢琴课》的故事情节已经家喻户晓,在此无需赘述,而作为一个艺术爱情故事,该电影以钢琴作为贯穿情节始末的标志性线索和关键道具,在透过其表象层面的这种情节推动功能下,则在深层表现出的是文化层面、人性层面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简单地说,在电影中始终以净化人的心灵为己任的“乐器之王”钢琴,在这部影片中以一种视觉、听觉上双重的“戏里戏外”的方式贡献了一首首凄婉浪漫的爱情妙音神曲,钢琴和钢琴曲不仅在影片的所有情节都作为枢纽和关键存在,还处处象征着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情绪的波动。女主人公艾达被设置成哑妇的角色显然是要强化钢琴的这种意象功能,使钢琴彻底地达成自己心声的释放,达成对自己爱情诉求的表达,个人的生命意识和本能冲动也都融于钢琴演奏和琴声之中。概括地说,除情节道具和关系媒介外,鋼琴在影片中展现了两种明确的象征含义:其一,钢琴来自欧洲文明世界,伴随女主人公远嫁新西兰土著部落,构筑了文明与野蛮的鲜明对比,而钢琴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被体现出来,因此它在影片中的演奏和琴声无疑都是具有传承、呼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象征意义,是文明社会对蛮荒社会的一种潜在引导;其二,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之王,在于它作为最大的、最系统的乐器,所能够演绎的乐曲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是涤荡心灵、直达本性的最强音,而女主人公对它的钟爱,也是对自身生命意识和爱情诉求的守护和追求,而钢琴的演奏也正是她以弱小身躯安静沉默地冲破父权制社会的禁锢,获得重生的动力。

三 意象功能——钢琴在《钢琴课》中的多维度艺术

1 寻琴之旅——自我的坚持与爱情的觉醒

影片的情节就是从艾达牵挂她的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开始的,同时也是展现她坚韧自我的内心世界和渴求爱情的开始。当钢琴在海滩上背临巨大的风浪,预示着孤单的文明被巨大的蛮荒所吞噬之时,背景音乐响起,即本片的主题曲《The heart ask pleasure first》,深沉却蕴含着高亢的琴声,展现着女主人公澎湃的内心,是对钢琴的牵挂,是对自我个性的坚持,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盼,对爱情的渴望。配合着的巨浪滔天的恶劣环境,钢琴曲越发坚韧和恒定,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坚持和顽强。

当女主人公带着9岁女儿来到海边弹奏钢琴之时,主题音乐伴随着实有的情节安排再次响起。此时的钢琴曲流畅连贯,喷薄而出,象征着女主人公艾达渴望已久而终于实现的钢琴演奏。而这一举动显然是为在一旁的邻居贝恩斯能够被这种音乐震撼折服而安排的。聆听演奏,他解读到了钢琴对于艾达来说绝不仅仅是个消遣的玩物,而是生命本能的表达和守候,而以生命演奏使得钢琴曲扣人心弦,展现出别样的魔力使他无法忘怀。优美、深沉的钢琴曲使得贝恩斯似乎全然理解了这个来自远方且不能说话的陌生女人复杂而单纯的内心,对艾达的爱意开始逐渐萌生。当艾达演奏完钢琴之后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一个从高处俯瞰着他们的镜头,用以展现艾达和女儿走向远方的绝妙场景。而贝恩斯一边目送母女俩渐行渐远的身影,一边按步踩着她们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悄悄地跟在后面,俯瞰的全景式视角展现了三个人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汇成一条,明确暗示一段动人的故事即将发生。钢琴在这个的桥段所起到的意象功能,主要是为爱情做铺垫,钢琴与海浪隐喻着男女主人公。

2 以琴易换——欲望与爱情的纠结

影片的戏剧冲突就从这一次交易开始。贝恩斯看出了钢琴对于艾达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80亩地交换钢琴。对于男性世界来说,无论是作为殖民者的斯图尔特,还是土著的贝恩斯,钢琴是财富和权力的交织承载物,但对于艾达这个哑女来说,钢琴无疑具有生命本位的价值。因此,这一次以钢琴为“标的”以物易物,其意象内涵是一次发生在三人之间的欲望与爱情复杂的交换过程。

对于斯图尔特来说,钢琴就是80亩土地,是殖民者眼中能够带来巨额财富的资本,因此出于对财富无止境的欲望,他不仅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笔交易,还应允自己妻子去教别的男人钢琴这种“无理要求”,尤其是当贝恩斯不想学琴而主动把钢琴送回的时候,反而因为担心交易的终止而将自己的妻子推出去。而对于贝恩斯来说,钢琴是艾达的生命象征,他痴迷钢琴也表明他对艾达的爱意溢于言表,因此不惜以80亩地作为交易换取钢琴,之后又换取艾达作为钢琴教师进入他的生活。在明知艾达已嫁作他人妇的情况下,相信得到钢琴就等于得到了艾达;而进一步提出把艾达请到家中为自己演奏,是进一步接近艾达的举动,牵挂钢琴是贝恩斯实现自己亲近所爱之人甚至是情欲的意象。而对于艾达来说,她所牵挂的只有钢琴,钢琴是她生命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外现,钢琴滞留在海滩,让她神情恍惚,牵肠挂肚。而钢琴可以被换回,她又倍感欣慰。当得知自己要被送去陌生男人家里教授钢琴,尽管难以忍受,但出于无奈还是同意了,只因为能够每天演奏钢琴,不管听众是谁。这里隐含的就是艾达演奏钢琴是一种存在的价值,而并非世俗意义上的表演,也就是说,弹钢琴是她生活的本真,而根本就不存在听众的问题,至少在她真正地接触贝恩斯之前是这样想的。这一情节片段中,钢琴作为一种意象功能,起作用的主要是基于其视觉表象和逻辑功能,即作为一个概念和形象牵引着三人之间的欲望、权力和爱欲之间的纠葛,而在听觉层面上表现为隐性因素。

3 男女授琴而亲——破除禁忌,勇敢相爱

授课部分是影片最吸引人之处,也是作为文艺爱情片最通行、最无法跨越的类型模式。而之前所塑造的男女主人公之间无论在出身还是外形,以及思想上的隔阂等方面的渲染,都为了在这个作为影片故事主体的授琴部分得以宣泄和冰释。而钢琴曲也需要在这个部分中进行完全的、完整的、多角度的表现。

艾达对贝恩斯的表现在最初授课的时候非常冷淡,而这也体现在钢琴演奏中,指法机械,感情干涩,而乐曲自然也是干瘪、僵硬,毫无美感可言,这也表明最初的两个个体之间更多的是隔阂和不信任。而伴随着二人每天的相处,艾达渐渐祛除了对这个毛利土人的厌恶和戒备,反而惊叹他居然能读懂自己复杂隐匿的情绪和心思。这个同样沉默寡言的贝恩斯可谓爱屋及乌,相比艾达更加爱惜她的钢琴,例如他能够用自己贴身的衣服去擦拭钢琴,这些温存的举动逐渐卸掉了艾达的防范意识和冰冷难以接近的气势,隔阂逐渐被消融,而此阶段的钢琴曲则显得柔美、亲切,极富感染力,有着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暧昧。伴随着钢琴所营造出的视觉与听觉的共同氛围,使得二人因身体的接触而逐渐打开了心灵的交融,萌生了相爱的意味,而这一切在钢琴曲曲风的转变下显得水到渠成。而此时,文艺爱情片惯用的蒙太奇手法为钢琴烘托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场景:多处出现的红色色调,阳光通过窗帘投射的暗红色光影,与室内幽暗阴郁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与钢琴的端庄与典雅相映成趣,隐喻着爱情的希望冲破了暗无天日的殖民地生活,构成了男女主人公全新的精神世界。

而伴随着温婉流畅的曲风的固定,艾达往返丛林授琴已经习惯并构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旋律,她不再是一个只用钢琴来表达自己的孤独的人,她开始习惯有听众的存在,甚至习惯于那个人抚摸自己的身体。而就在她把这一切习惯融入自己生命中的时候,这个改变了她人生轨迹的贝恩斯却提出要归还钢琴给她。而这个巨大的转折,体现在钢琴曲上则是沉郁的、悲愤的、带有晴天霹雳的意外情绪的风格。钢琴归还,似乎这个故事开篇凝结的矛盾冲突已经解决,本应一切归于平静,然而艾达却终日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经常发呆。从浅层次上可以归结为相思病,但是如果从钢琴的角度来讲,她原本将自我投射到钢琴上的生存范式,因贝恩斯的出现和介入而发生了转移。艾达已经发现她与贝恩斯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和难以自控的生命冲动,因此她不再像过去那样痴迷钢琴演奏。而此时的钢琴曲则表现出了同样的失落、惆怅和些许迷惘,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纠葛。经过几番周折,艾达去寻找她的情人,两人深情相拥,钢琴曲再次响起,抒情、奔放的曲风再次重返,象征女主人公自我的钢琴此刻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4 琴之沉——自我的重生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有着令人惊叹的意外,而意外之后也展现了影片深厚的人文关怀。准备逃离的一对爱人带着女儿和钢琴驾船,但是因钢琴太重,女主人公被一同拖入大海,而正当观众认为她将与心爱的钢琴一同沉没时,奇迹发生了,女主人公奋力挣脱了绳索而被救上船来,最终与她曾视同生命的钢琴做了最后的诀别。此时的钢琴曲凄婉中带着昂扬,预示着女主人公选择了全新的生活,而将已经开始禁锢她生命的钢琴沉入了大海。此时的钢琴意象在这个高潮中不断地变换立场,调拨着角色和观众的心弦,而钢琴曲也在停顿的死寂中突然响起,隐喻着曾经的挚爱化为美好的回忆。

四 结语

电影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在其固有的跨界运用的基础上,即是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性运用,也是电影对音乐的题材性供给,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而在这部著名的《钢琴课》中,钢琴已然突破了传统电影音乐的“无形”的听觉供给地位,而转变为一种“有形”的视觉供给,它已经以实体形式出现,并以真实演奏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背景音乐,与电影固有的背景音乐功能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无需拆分疏离。同时,钢琴也从一种单纯的便利性道具跃迁为一种能够起到隐约、暗示、象征人类丰富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符号外现,这也是《钢琴课》这部电影在所有艺术电影中独领风骚,甚至可以被称作“钢琴电影”的秘密所在,钢琴所起到的意象功能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张萍:《生命与爱情的交响曲——〈钢琴课〉浅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 关峥:《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钢琴”意象——浅析电影〈钢琴课〉中的女性意识》,《大众文艺》,2012年第13期。

[3] 张菲菲:《谈钢琴对电影主题与情绪的诠释作用》,《电影文学》,2012年第9期。

[4] 龙佳兰、朱媛、范莉:《〈钢琴课〉——现代人的声音救赎》,《电影评介》,2007年第21期。

[5] 韓晔:《对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电影文学》,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蓓蓓,女,1974—,河北张家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键盘演奏与教育,工作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钢琴课钢琴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纸钢琴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钢琴
最糟的钢琴课,没有之一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