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3-04-29罗晓锋张国英王艳艳
罗晓锋 张国英 王艳艳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98-02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关注,这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多【1-2】,但针对西部特别是内蒙古地区还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调查和评价,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针对我校学生组成特点,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然后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25份,回收率95%。样本特征详。
1.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诊断量表,其信度和结构效度都非常好【4】。它有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家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采用5级计分:1=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因子的情况越严重。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
统计发现,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5】有明显差异,如表2。9个因子中除躯体化、忧郁和焦虑外,其余症状因子都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因子已经接近轻度痛苦症状。如按照1.95个标准差计算,8个因子都达到轻度痛苦水平以上,其中敌对和偏执已接近较重痛苦水平。因此,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处于比较严重的程度,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各类大学生之间的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男女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症状方面,差异极为显著的,忧郁、敌对和精神病性三项男生高于女生,其余各因子男生均低于女生,此现象是我校最近几年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
由表4可以看出,理工科与文经外大学生在忧郁和焦虑症状因子有显著差异,而其它7项差异不大。总体上,理工科学生症状因子略高于文经外学生,除偏执因子外,这与其他学校研究基本一致【6】。
2008级与2011级学生在躯体化和恐怖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差异不大。除敌对和偏执因子外,其它因子分2008级均低于2011级。
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强迫症状和敌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有略微差异,其它因子分少数民族学生均低于非少数民族学生。
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各症状因子差异十分微弱,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研究基本一致。
2.3心理异常人数统计
首先,如果以SCL-90各症状因子分大于2和3来划分,则各区间人数分布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SCL-90症状因子≥3.0的人数为288人,占总测试人数的20.18%,如按照ā=0.05的置信度估计,达到中等痛苦水平的人数在17.51-21.96%之间。
其次,SCL-90症状因子≥2.0的占总人数的52.31%,如果以ā=0.05的置信度估计,达到轻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在50.09%-52.54%之间,这个比5年前的测试结果高9%。
最后,男生中心理反应异常者的比例为10.6%,女生为12.1%,女生稍高于男生;理工科心理反应异常者的比例为9.64%,非理工科比例为8.15%,理工科稍高于其它;2008级学生为9.33%,2011级为10.8%,2008级稍低于2011级,这些都与有关研究基本一致。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反应异常比例为20.1%,非少数民族为9.2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方面应引起注意。
3.分析与讨论
3.1多种原因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上升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全国稍高,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就业压力加大;二、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三、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四、人际处理关系不当等。
3.2低年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农村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所导致的。因此,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低年级,同时唤起社会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与其来源于农牧区有关,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前几乎没到过城市,更没有长时间、近距离、大群体和汉族学生接触,再加上汉语水平差,沟通时有一定障碍,造成上学后的极不适应。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城市学生差一些,这与农村学生上大学后,面对新的城市环境有些无所适从有关,再加上经济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过多地表现出焦虑、烦闷、心理失衡等症状。
3.3性别和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不大
男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9个因子的均值和单项因子高分的情况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稍差于男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等方面。
理工科学生与文经外学生总体上差异不大,从单向因子看,前者在躯体化、忧郁和焦虑等症状稍高于后者,这主要是理工科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形成这种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陈绿平,刘学兰.西方关于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2]宋兴川,乐国安.藏族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金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精神疾病杂志,1996,(12)
[4]沈阳.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2)
[5]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
[6]杨晓峰,郑雪.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作者简介:
罗晓锋,男,生于1978年12月,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