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3-04-29罗红路张云佟箐臧闯王予
罗红路 张云 佟箐 臧闯 王予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以来,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课程地位不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改进目前状况,对课程的优化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艺术课程的科学发展,在医学院校课程建设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优化 公共艺术课程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8-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后,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进入了规范性的普及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增强,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但就目前的教学状况看,艺术类课程开设相对独立,课程内容松散,教学目标不明确,还没能与医学本题课程及其它人文课程形成有机协调,致使艺术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地位不突出,效果不明显。为改进目前艺术教学现状,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使艺术教学产生良好的功效,我们对医学院校的艺术类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目的是促进艺术课程的科学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统一认识,认真执行课程目标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了课程目标。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也是一种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和精神内容,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使艺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2.组织研讨,确定计划
组织全体艺术课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讨,选择具有审美性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科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因而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提出以下几点观点:首先,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审美性和教育性,选择具有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不仅得到审美还要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其次,以情感陶冶作为切入口选择作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艺术教育之中。经典的、优秀的各类艺术作品,所发挥出的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并不完全是通过理性说教得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情感审美得出的,通过高尚的审美,来启动学生的心灵,净化、塑造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情操。另外,重视批判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批判”具有批评、评论、鉴赏之义。在鉴赏课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促使其具有独立分析判断能力,敢于在作品鉴赏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怀疑”中建构和夯实自己的艺术基础,促进原有的思维,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4.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我们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一、将比较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往的教学对经典的艺术作品缺乏横向的艺术比较及深入的阐释,以至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及规律的掌握缺少足够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艺术作品类型的划分横向或纵向的进行题材、内容、形式的分类比较,通过比较方法激活艺术作品本身内外链接,加深对某一艺术范畴的认知。其二、运用学生参与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时间的学生表演、演讲或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机会,此方法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学习探索的兴趣。其三、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中采用“提问、讨论、交流、学生表演”等方法与教师产生互动。 通过互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来启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艺术课程与人文课程、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的尝试
为充分体现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特点,改善医学本体课程、相关人文学科和艺术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有效利用了人文学院的文、史、心理、艺术教师的资源,尝试开设了《音乐治疗基础》、《健康舞蹈》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医学院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6.将艺术课程在校园文化中扩展
医学院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艺术类课程容易与其它教学任务及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发生冲突,但医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学习能力和强烈的审美期待,所以打破原来的课程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脱节的状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延伸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对审美的需要,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效果评价
1.学生满意度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后,对选修《音乐鉴赏》等六门课程的6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学内容的非常满意率由原来的29.2%上升到83.3%;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由原来的22.6%上升到89.3%,结果表明,学生对鉴赏课程的满意度有大幅度的提高,不满意程度下降幅度较大。
2.学生出勤情况
针对教学改进前后的两个学期学生出勤率进行了统计,课改后的学生出勤率均高于课改前的出勤率,各门课程学生出勤率提高了20.22%—25%,数据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后课程的肯定。
3.教学效果情况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通过艺术课教学,学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社团的组建名目繁多,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多并争先参加校园举办的《唱响青春》、《舞林大会》等活动。在教学和活动之余,学生在校报和期刊上发表有关文章,受到学校各方面的好评。
四、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以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基础的,因而对未来担当医护工作的医学生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更要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加深艺术对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情感、道德情操、意志、创造精神、责任心以及促进医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2.注重艺术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
学校教学的各学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应融入各学科当中,不仅将文化、历史、审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使艺术课程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补充,促使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发挥艺术的功能。
3.加强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所受艺术教学的背景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艺术是用生动、形象的作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审美评价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切身体会艺术的感觉。教学中不能只欣赏,介绍,应利用一定时间进行简单的技能练习,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
如今网络教学比较普及,艺术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利资源,选择精美的经典视频在微博或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艺术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的自觉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互动和沟通,增进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提高欣赏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M].人民出版社 2006.4
[2]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3]胡伟.比较视野中的舞蹈鉴赏课程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