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

2013-04-29杨淑慧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儒家美育途径

摘要 美育是一种提高人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行为,儒家作为一种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流派,在人的审美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儒家的美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从中仍旧能够体味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对美育方面的独到见解。研究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对我们时下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儒家 美育 途径 原则 作用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大而言之,泛指一切培养人们形象化审美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提高人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行为;小而言之,是指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详见于席勒《美育书简》。席勒认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只有通过美,人们才能达到自由。”其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至此,在人类美学史上,他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从而使美育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第一次在教育范畴、在理论建设方面给美育以一席之地。

而在中国,“美育”是在清朝末年由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王国维提出,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育主张。他认为:“教育之事业分为三部:智育、德育(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王国维的发轫带来了美育的滥觞,紧随其后的蔡元培针对审美教育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发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倡“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之美育”,论述了他的美育思想观点,表明他对美育的高度重视。至此,中国的美育研究呈一发不可收拾之状。

有人认为,美育是一个近代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如果对历史详加观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便有美育的实践者。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城邦的保卫者们所接受的教育便有艺术教育这一门类,我们不妨把此看做西方审美教育的源头或者雏形。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奴隶主阶级为使自己的子弟成为英勇的战士,设立了专门的弦琴学校,教他们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且把它们同军事、体育联系起来,当时的美育是为巩固古希腊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社会和个人的精神支柱,所以儒家的美育这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为中国的美育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所研究的重点便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美育思想,并将分别从其获得审美教育的途径、审美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先秦儒家学派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纵观儒家经典,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学派进行美育的途径无外两种:一种是通过艺术熏陶,一种是通过自然感化。

1 通过艺术熏陶进行审美教育

通过艺术熏陶的审美教育一直在儒家学派的美育途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原因在于艺术是现实中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升华,其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艺术门类便是诗歌和音乐,即儒家所提倡的“诗教”和“乐教”。

(1)诗教

“诗教”这一概念由孔子提出,他所修订的《礼记》便有“温柔敦厚,诗教也”之说。可见诗教的目的是使人们(或者说受教育者)达到“温柔敦厚”的目的。儒家坚定地认为诗歌是可以达到感人心志,动人肺腑,移人性情的作用。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正是他深刻感受到了《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情愫与人的感性认识相结合所产生的健全的理性精神,正因如此,孔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所谓兴发意志,观风俗兴衰,群居相切磋,刺怨时政。他所亲自删减的《诗经》更是作为美育的经典教材,“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以备王道”。可见,这时的《诗经》是对孔子之前社会的一个总结,是孔子在去粗取精之后为他的后学留下的一部美育著作。

(2)乐教

先秦时期,乐的概念相当宽泛,它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音乐、舞蹈、歌唱等多种艺术门类,而音乐是其主体。在这方面,孔子本人便是一位极有修养的大师,“子击罄于卫”,连一个目不识丁的挑着草筐子的人都说这个罄敲得大有深意;而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鉴赏家,如果他听到别人歌唱得好,必定会让其反复吟唱,兴致到处,还会跟着唱:“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由此我们可知,孔子的生活中是到处都有音乐的。此外,孔子还专门“正乐”,而其编订《乐经》的目的便在于推行乐教,通过乐教来培养能够推行仁政的统治者,以达到天下太平。

作为儒家另一大宗师的荀子,也极力推行乐教,他作的《乐论》,便是一篇关于乐教的经典篇章,他认为乐可以使人的情感表现符合礼仪的需要,能够感动并感化人,所以他在《乐论》中明确指出:“人不能无乐”也,并且注意区别“正声”和“奸声”,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特别强调了“正声”“礼乐”的重要意义。荀子认为对学生施以正确的乐教可以使人小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大者“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2 通过自然感化进行审美教育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他们便开始用独特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世界,人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来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便成了他们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第一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说:人类最初的美育便是受到自然界的感召和感化。

儒家學派从创始之初便极力主张“天人合一”,天在这里指的便是天地、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他们把万事万物都赋予善恶的属性,以善恶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由此又形成了儒家学派著名的“比德”说,他们赋予大自然以道德的内容和审美的意义。孔子的讲坛便经常设立于桥边湖上、林中树下,甚至逃难的大路小径上,我们可以想象,在孔子的课堂中,人和自然是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在这样的课堂中,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总之,孔子认为,人的品格和自然物是有相联系、相共通的地方的,而人们在欣赏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把人跟其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境界,从而使人的审美能力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孔子的后学荀子也非常重视大自然感化的作用,他在其名篇《大略篇》中亦有云:“君子狭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他继承了孔子的比德说,认为当人们在观察自然事物的同时,往往会从自然事物重联想到人及其品质有相类似的地方,从而达到美的愉悦的境地,最终完成美育的过程。

二 先秦儒家学派进行审美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

儒家教义认为,审美的教育并不是恣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虽然孔子没有明确告知我们确定审美对象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但我们翻阅儒家经典之后不难得出,孔子为我们所拟定的原则无外二种,其一为尽善尽美,其一为文质彬彬。

1 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大期望,只有做到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真正统一。

关于尽善尽美,《论语》中有这样一处明确记载:有一次孔子闻听了失传已久的《韶》乐,回来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人们问他感受,他说《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至于《韶》乐和《武》乐到底美在哪里,善与未善在哪里,今人已无缘聆听了,但我们从先人的典籍中可以看到关于这两段音乐的些许描述:《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韶》是根据尧舜禅让帝位而编的,《荀子·乐记》中说《武》乐是根据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而编的。很明显,前者更符合孔子礼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不但《韶》乐的形式极美,其内容也是值得称颂的;而《武》乐虽然其形式是气势磅礴的,但内容却呈现杀伐之象,无怪孔子要说它“未尽善也”了。所以,孔子会对这种尽善尽美的韶乐全身心的恋,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在美善结合这一原则中,有一点我们必须明晰,那就是孔子明确区分了美和善的范畴,是在充分肯定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前提下强调美与善的和谐统一,这与春秋时期如墨家求善而不求美,庄子求美而不求善的理论学说很明显前进了一大步,这也便是孔子在审美方面的高明之处。

2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作为儒家学派选择审美对象、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二大原则,主要是针对美育的目标提出来的,儒家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文、质结合的,所谓文我们可以看做指的是人的行为举止,而质我们可以认为是指人的内心修养,一个人只有达到行为举止的温文尔雅(礼乐修养)和内心的任意高尚(道德品质)才可称之为文质彬彬。孔子把质比作皮,文比作毛,如果没有文这个毛,那么虎豹之皮与羊犬之皮就没法区别了,所以外在的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春秋时期重质轻文的观点。正因为文质彬彬这一命题带有辩证的观点,极大地影响到了后人,儒家的这一美育原则贯穿了我国整个美育思想的发展历史,所以在之后不论是学子进学还是官员选拔,文质并举一直是绕不过去的一条准绳,在今天的美育教育中仍然具有鲜明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 儒家学派所界定的关于培养审美情感的作用

在儒家学派看来,对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学派对于美育作用的评述是在先秦各学派学术长河中最全面、最系统,也是最深刻的。我们在此为其总结了三大点,即:陶冶性情、增启智识、维护统治。

1 陶冶性情

陶冶性情一直被认为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儒家看来也不例外,孔子认为这是使学生达到人格完美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

在荀子的著作里,他主要是通过“乐”来阐述美育陶冶性情的作用。在荀子看来,好的音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的欢乐情感导向礼仪,使人不至于因自身的欲望而放弃道义,从而使人性情得到升华。

2 增启智识

在儒家看来,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还能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即所谓增启智识,儒家学派认为,通过诗、乐、礼的传授,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 维护统治

儒家的美育能否维护社会的的秩序、统治的安定呢?答案是肯定的。孔子论诗、论乐往往把它们同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如前文提到的诗可以怨,便是把其付诸实践,达到对政治对社会的一种辅正,近可以服侍父母,远可以服侍君主,从而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可以说,美育的培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美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在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美育的发展,但是我们在儒家美育的体系中也不难看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温情脉脉的情理相融,文质彬彬的恰如其分和循规蹈矩的寻乐顺化,都容易使得社会在发展中取法其必不可少的张力,固步自封于原始的和谐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喜的是,终究瑕不掩瑜,儒家美育思想中的精华依然在中国的大地上枝繁叶茂,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儒家的思想中提炼适用于今天的美育理念,使儒家的美育思想在今天的大地上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2] 王國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价值》,《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 朱熹:《论语集注》,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5]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作者简介:杨淑慧,女,1978—,山西柳林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儒家美育途径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