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讨
2013-04-29付光勇
【摘要】在初中阶段开设科学(综合理科)实验课程,浙江与上海开全国之先河。从1988年开始试行至今,已有23年。科学课程的推行开始了义务教育改革的新篇章。科学课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的综合理科学习打好基础,为社会输送知识更为全面的人才。物理课程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物理教学与现阶段的科学教学既有相通和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笔者以此在科学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科学课程 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注:此论文获深圳市级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67-02
一、科学课程推行的背景
1988年,教育部确定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上海市的初中教育教学计划规定,7-9年级的科学教育分为两种方式:分科教育与合科教育并存。分科教育开设的理科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科,合科教育只开设《理科》一科。上海的初中《理科》课程从1991年秋季开推行,只在少数学校实验。也是在1991年秋季,浙江省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推行“综合理科”课程教学实验,并于1993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大规模推进综合理科实验。1997年-1999年浙江省又修订出版了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和新版教材。2003年秋季,深圳市的“科学课”全面推行。2004年秋季开学,武汉市“科学课”正式展开,自此,关于“综合理科”课程改革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推行。
二、科学课程中物理版块的重要地位
(一)物理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实验活动、各类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都非常之多,物理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是学习理科知识的经典方法。科学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到实践中去,这恰好与物理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也常应用到其他部分知识的学习上,比如:“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习中常用方法,学习欧姆定律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在学习种子萌发时也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二)在科学中考中物理部分占最大比重。2009-2011三年中,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比率为:第一部分(化学版块:占28%);第二部分(物理版块):占32%;第三部分(生物版块):28%;第四部分(自然地理版块):占12%。从此考试说明分析,不难得出“物理版块”占科学中考最大比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三、科学课程中物理教育教学理念
(一)注重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科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物理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相对于“分科”教育中物理学科教育来看说,内容减少,难度降低,所以对知识总量与难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删减了一部分与社会生活关系不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这种做法是非常符合实际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如此看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特别是以前教过物理的教师,要学会适应新的要求,不要把删掉的内容再拾起来,也不要轻意把降下的难度再提上去。
(二)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物理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问题出发,在观察实验、思考、探究中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案例:学生在学习“压力”和“压强”后会对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深,总会认为压力大压强就会大。为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个课堂活动:在全班选出四名学生(兼顾高、矮、胖、瘦),通过测量他们的质量(可以计算出重力)及站立时对地面的接触面积,分别计算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与压强。整个活动由学生完成设计、测量、记录、计算与结论。然后,集体讨论二个“最大”:对地面的压力最大,对地面的压强最大;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对地面压力最大的是最胖的男生(这个结论有点“众望所归”),但是对地面压强最大的却是一名小个子女生!这一结果自然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同一焦点:为什么压力最大的,压强却不是最大?其实很简单:压强不仅跟压力有关,也跟受力面积有关,这一点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过,但有一部分学生只停在感性认识上,通过此实例一定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同时会对压力压强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的高度。
(三)把对探究的学习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是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这种引导不能是越俎代庖式的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比如:有探究开始前,教师可以抛给学生一较大范围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一较大范围内选择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另外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可以帮助解决,尽量不要主动去干涉,最后的结论由学生集体讨论后得出,即使没有明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
四、科学课程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平等、民主、和谐”课堂。传统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课堂中,教师的“教”是主动的、传威的,而学生的“学”确是被动的,这显然违背教育平等的原则,而且长期的不“平等”会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师可以在新课进行之前,将本节课的知识“主干”告知学生,让学生以此为指导进行五分钟左右时间的预习,然后学生之间进行小范围的讨论,特别要针对不懂的方面,教师在学生进行预习和讨论时要引导,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增强了。②进行小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3-4名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一名学习都有不同的职责,如:学习优秀的学生负责全组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负责小组内作业的收发等,这样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可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可以调动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能力的增强主要决定于课堂效率,所以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具有理科的明显特征:学生要多思考,适量的练习,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学生才能一通百通,物理课更是如此。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设计“学案”(主要在学生上课使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做法:学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知识框架,主要概括一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知识框架来了解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过关,以填空补缺或引导性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预习新课之用,完成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对一节新课的重要知识点就基本上掌握了;第三部分:疑难、易错问题突破,以讨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来完成,加深学生对重要问题的理解。第四部分:“堂堂清”,即课堂小测,难度适中,突出重要知识点;学生完成时间设计为4-5分钟,师生互动时间设计为2-3分钟。
五、科学课程中物理教育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一)重理解,轻死记硬背。有的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背会了概念,而是要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学生学完“功”后,大多数学生记住了“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但相当多的学生理解不透彻,认为有力有距离就做了功。对此,教师可以举反例:人提着水桶在水平的操场上行走了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有力也有距离,但人没有做功;另一例: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里提着一桶水,在这个过程中人好像没有“动”,但人做了功。通过这两个实例从正反两面来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二)重精讲精练,轻满堂灌。作为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学生单独解决一个问题,胜于老师讲10个问题。这里说的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要精讲,要讲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练习也要精,要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余拓展知识面,提升能力。
(三)关于“学案”的设计。前面已经讨论过,在课堂上使用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所以编写学案要注重“精而短”:编写科学学案应注意几点:(1)一课时一份学案,内容不宜太多,一节课上完,学案全部完成。(2)难度适中,第一、二部分面向全体学生,较易,第三、四部分面向绝大部分学生,难度适中。(3)学案完成时间的按排:第一、二部分在新课进行前完成,第三、四部分在上课期间完成。(4)完成学案后的学生,不必再做另外的巩固练习,只需完成下一节课学案的第一、二部分。(5)每份学案应按:练→批改(教师完成)→复改→检查(教师或学习小组完成)的过程完成,做到每一名学生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
作者简介:
付光勇,执教于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龙岗区科学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