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精神分析
2013-04-29卢玉
摘要 古典诗歌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铜镜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必需物品,除却其“照面饰容”功用外,还体现出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精神展开分析论述,并借此传承与弘扬中国古典诗歌所展现的艺术美。
关键词:古典诗歌 对镜理红妆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人们“照面饰容”的器物为铜镜,从齐家文化时期延续至清朝晚期,铜镜都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如果只是关注铜镜的“照面饰容”功用,却忽视了铜镜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展现的深层文化内涵,未免显得过于鄙陋和肤浅。中国古代铜镜多为青铜所做,圆形,正面被打磨得极为光亮,可用来照人,通常被称为“鉴”。与揽镜人本来面貌相比,铜镜所呈现的人相存在一定差距,但无论如何,铜镜为中国古代女性所钟爱的器物,上至后宫嫔妃,下至乡野民妇,都将拥有一面铜镜视为悦事,即使没有铜镜,爱美的女子们也可以临水自顾,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女为己容悦”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璀璨如夜空中的繁星,而古典诗歌就犹如这繁星中最为绚烂的一颗。
一 中国古代的铜镜情缘
自古以来,女性就对美有着不倦的追求,而镜子是女性照见自身容颜的必要物品,中国古代民众更是对铜镜存在着深厚的情缘。铜镜被中国古代女性所钟爱,并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晚期。1976年,在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尕马台遗址25号墓中,出土了一面七角星纹铜镜,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女性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对镜理红妆”了。在齐家文化时期以后的多个朝代里,铜镜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长达三千八百年之久,直到清代中晚期,铜镜才逐渐为玻璃镜所取代。在中国古代品类繁杂的金属器物中,铜镜被使用的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最广,产生的影响也很大。
铜镜除了有“照面饰容”的用途外,铜镜背面大多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因此可以堪称工艺品,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传承,铜镜中既浓缩了各朝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百相,也折射出各朝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自春秋时期就已开始,铜镜这种中国古代人所广泛应用的器物,必然会成为众多人文骚客所吟咏的对象,“对镜理红妆”也成为古典诗歌中所常见的现象,可以说,铜镜这时已经不单是人们的使用工具,更被赋予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精神。无论是专门以铜镜为题材的“咏镜诗”,还是零星写到“对镜理红妆”内容的古典诗歌,都可以成为我们今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以更好地感知“对镜理红妆”所折射出的诗歌作者的创作主旨,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 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文学精神
1 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
从西汉时期开始,铜镜成为了男女间的爱情信物,通过相互赠送铜镜,可以表达“心心相映”的情意;也有在人死后将铜镜埋入坟墓的做法,寓意着生者与死者间有同样的心动、同样的喜悅、同样的怀想和同样的眷恋,这体现出生者对逝者的“生死不渝”。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汉代就有铜镜被刻上有关爱情的铭文,如“愿长相思,久毋见忘”;“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等。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很多诗篇被用来吟咏忠贞不渝的爱情,如唐代长孙佐辅的乐府诗《对镜吟》,诗中所描写的铜镜光彩耀人,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将其比作为新娶的爱妻,爱妻揽镜鉴面的同时,也鉴出她的愈加深厚的情意,这讴歌了心心相印般浓郁的爱情。
2 表现出女儿家的柔情
中国古代女儿家的柔情往往由“揽镜理红妆”中显现出来,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其中就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句子,这些动作极富年轻女性特征,描写的是花木兰久战归来的换装梳妆动作,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花木兰在征战多年终得恢复女装的兴奋和喜悦心情,这让我们在领略到她替父出征、为国杀敌的女英雄形象之后,更为深切地领悟到了她的儿女柔情。
3 体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古代女性的社交范围很窄,铜镜照影,镜中显现的不光是她们的容颜,也显现了她们积郁于心的心事。如南北朝时期梁代的何逊,他诗风宛转而清新,有谢眺的风致。他曾做下《咏镜》诗,诗句如下:“珠帘旦初卷,停机晨未织。玉匣开览形,宝台临净饰。对影独含笑,看光时转侧。聊为出画眉,试染夭桃色。羽钗如何闲,金钿畏相逼。荡子行未归,啼妆坐相忆。”诗歌最后两句深切地反映出“荡子”远行后,主人公内心的那种相思想念之情。
4 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唐代温庭筠曾写下《菩萨蛮》,诗句如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上阕开始两句描写独守空闺妇女刚起床的情态,妇女的空闺置有绘有金色明灭重叠小山的围屏,而妇女的绣榻就为这围屏所围绕,少妇在绣榻上慵懒地坐起,她的鬓发散乱着,像云般度过她雪一样白的脸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娇慵的少妇面貌;诗歌三四句写妇女下床后的梳妆状态,“懒”和“迟”两字将诗歌由对少妇的外表描写转为内心描写,反映出少妇的无情无绪神情。诗歌下阕“照花”两句写的是少妇对镜簪花,簪花和人面交相辉映,可见少妇的容颜光艳动人,这两句描写的虽是人物活动,但却显示出其“对镜理红妆”的自赏自怜,既有对人美如花的自赏,也有对盛年独处的自怜;而诗歌的最后两句,写少妇看到新衣服上的“双双金鹧鸪”,对于满怀心事、娇慵梳妆的少妇而言,眼前这双双的金鹧鸪真是叫人情何以堪。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所用的是反衬手法,成双的鹧鸪更突显出少妇的孤独,而这也是上阕描写少妇“懒起”和“梳洗迟”的原因。
5 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愁绪
从唐代起,菱花镜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铜镜可以是六角形的,也可以是背面刻有菱花的,更可以是边缘为八朵花瓣,且背面铸有花鸟禽鱼,也正因如此,“菱花”成为铜镜的代称,而“菱花照影”也成为众多女性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动作。菱花照影,在眼光流转间或许也有小小的遗憾,让人感受到人公丝丝愁绪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一种淡淡的美。如唐代李商隐擅长写无题诗,其中的一首中就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例句中“晓镜”句是写主人公自己,“云鬓改”反映出她因受痛苦折磨而夜不能眠,导致容颜憔悴。女子清晨对镜时因为容颜的憔悴而愁苦,并用“但愁”二字加以限制,体现出主人公夜间是为追求爱情的不得实现而愁苦,而次日清晨则是为了容颜的憔悴而愁苦,这体现了女主人公昼夜循环、缠绵往复的感情,在痛苦而执着中,体现了其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夜吟”句是由己及人,女主人公想象对方和自己有着一样的痛苦,对方大概也是夜晚难眠,只能借吟诗来抒发情怀,但却因愁绪深重而无从排遣,这也就使得他越发地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凄清,在寒冷的月光下,他的心情也更加暗淡。诗句的绝妙之处在于诗人借生理上的寒冷来反映心理上的凄凉。而一个“应”字,更是凸显出诗中主人公的揣度和料想口气,主人公对情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和了解都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也曾写下“对镜理红妆”的诗句,如其所作《二郎神》,曲中就有“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的句子。
6 展现主人公甜蜜的爱情
杨慎为明代有名的学者,在其《词林万选》中有一首《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这首词多被认为是李清照新婚后所写,“理罢”句是詩人为“檀郎”演奏动听的乐曲后,再“对镜理红妆”。“檀郎”可以理解为对爱人的昵称,该词展现的是诗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挑逗行为,体现的是二人婚后的甜蜜爱情。
7 体现美人迟暮的恐慌
菱花照容颜,让人看到美丽姿容的同时,也易让人看清韶华的流逝,人生的易老。中国古典诗歌中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篇章很多,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代美人愁镜》(其一),“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在明亮的金鹊镜和稀有的玉镜台前,诗中主人公擦拭如月般清圆的铜镜,感叹昨天还好像很年轻,而今年的白发就多了许多。青春貌美者自然会祈求青春永驻,而金鹊镜的存在,却让主人公徒增了美人迟暮的凄然和恐慌。纵观古今,怕韶光易逝,恐美人迟暮是所有女性的神经最为敏感之处。李白通过联想慨叹容颜老去的诗篇不止该篇,如在他的《揽镜抒怀》中,也有“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的句子。诗中主人公醒来后揽镜自照,不禁自己都要嘲笑镜中的那个人了,于嬉笑自嘲间,让读者领略到诗中主人公的恐慌与无奈。
8 抒发对亡者的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常通过“对镜理红妆”抒发生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之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就是古来悼亡诗中的名作,被人传唱吟咏至今。诗歌内容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在十九岁时与同郡年方十六的王弗喜结连理,王弗年轻貌美,对公婆极为恭谨,对苏轼更是温柔贤惠,两个人恩爱情深。婚后苏轼出蜀入仕,他们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同甘共苦。婚后十年,王弗亡故,我们可以想象苏轼心中的沉痛和所受的打击。而又是在王弗死后十年,词人在密州第一次梦到了至爱的亡妻王氏,生者和逝者间虽然幽明永隔,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存在,也正因如此,苏轼才能写出这首名扬千古的悼亡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句,词人常年漂泊在外,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家乡,这是他与王氏有着甜蜜回忆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她正在梳妆打扮,情态和容貌都依稀当年。夫妻相见,不是久别重逢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真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将沉痛之感抒发到了极致。这首词展现出了苏轼文学创作“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风格,不愧是悼亡诗中的佳品。
9 凸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铜镜也可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抒发深厚情谊的媒介,如唐代白居易《以镜赐别》中写道:“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玉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无暗时,圆明独不歇。”这首诗中,诗人将明月和铜镜做了比较,月亮有残缺和阴暗的时候,但保存在玉匣中的铜镜却永远团圆而明亮,他将这首诗赠别友人,深切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 结语
在中国古代,对于众多女性而言,能够在闲暇时对镜理红妆是一种心情享受;对于众多男性而言,对镜顾影是为世人所轻贱的,他们很少照镜子,旧时的观念,男人每日花费大量时间用来“对镜理红妆”是受人鄙夷的,终究男人不能单靠外表来征服周边事物。但无论如何,铜镜是深深融入了中国古代民众的生活里,融入了他们的文化意识里。如《贞观政要》曾载唐太宗李世民名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体现出了铜镜的“鉴史”功用。如五代初年贯休也作下《古镜词》:“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这是通过咏镜来明晰生活事理。众所周知,铜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就如一扇窗户,通过“对镜理红妆”的古典诗歌,更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中国古人的生活及文学精神,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悟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
参考文献:
[1] 唐晋:《唐晋作品》,《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第2期。
[2] 张思望:《汉代和唐代铜镜装饰之比较》,《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宋康年:《从镜钮形制的演变看历代不同的文化理念》,《收藏界》,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卢玉,女,1978—,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工作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