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人物关系共时性

2013-04-29张亚楠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摘要 《达洛维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她是现代主义作家中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本文阐述了这部小说人物在“时间”层面的意义,首先分析了小说文本中构建的两个平行人物结构,然后探讨了非生命的钟声昭示人物意识的共时触点,通过对“时间—生命”理解方式来演绎其人物关系共时性。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 人物关系 共时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艺术精神被称为现代艺术思想的精髓,她的创作是寻求普遍意义上的真实和生命的真谛,从《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我们能够直接看到作者对时间敏锐感受的直接反映,让读者视角穿梭时间跨度,充分体现了小说结构布局上无限扩展性,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一 平行人物的设置构建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设置了一个虚构叙述者,通过这个叙述者讲述达洛维夫人一天中生活细节的描述,主人公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故事通过她一生经历的描述反映了一战前后整个英国社会现实。小说叙述的内容从早上女主人公准备出门为上流社会派对购买鲜花开始,在派对高潮时刻结束,故事的交叉点在于女主人公的医生朋友带来的一个参加过大战的青年赛普蒂莫斯的死讯,而故事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分别围绕这两个人物各自的场景展开。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真实,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些人物所负载的对往昔记忆与今昔形成了对照。他们有的在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思想深处被审视,有的在男主人公赛普蒂莫斯思想深处被审视。而作家让那些起衬托人物的主要人物也彼此审视,通过他们内心深处的意识相互重叠,使这些人物的思想、记忆、判断在心里扩张,使时间表现出现在中有过去,过去又透现出现在的共时性。伍尔夫对《达洛维夫人》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通过每个人物彼此的心理意识为读者展示不同情感和价值判断。作者从不同层次的心理来塑造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这些人物角色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克拉丽莎,让读者领略到女主人公性格的不同侧面,而作家也通过克拉丽莎的自我意识,通过思绪在时间中的穿梭组成小说的整体框架,从而非常真切地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实现了对人物的整体把握。

读者会注意到,当我们阅读完小说的整个内容,伍尔夫独具匠心地让故事中两个主人公始终没有见面,只是同时出现在相同的空间里,构成了小说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作家在小说的叙述中交替地把整个故事推向小说的高潮和结尾。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种对于疯狂与自杀的研究,把神志正常的人眼中所见的世界并列在一起”。作者有意用这两个人物推动叙述的步调。在作家构想中,两个主人公之间应该存在着深层次的精神契合,即当医生参加克拉丽莎派对时,使克拉丽莎知道一个陌生人,即赛普蒂莫斯自杀的消息,作者由此引出克拉丽莎觉得这个陌生人的死亡似曾相识,主人公开始思索自己对生命本质和死亡的认识,并让读者同时在小说中看到了两个并列在一起的世界。让克拉丽莎对应的是“正常”与赛普蒂莫斯对应的是“疯狂”,用这种方式联系起来,让两个命运通过时间的共识达到了螺旋式发展。

二 非生命的钟声突出人物意识的共时

1 钟声的九次敲响

伍爾夫创作的《达洛维夫人》的叙述手法极其巧妙,作家将一些琐细的小事都设置在这一天时间的进程中,在小说中通过人物中的往来以及故事中的各种变故和相逢,最后故事的高潮集结在女主人公盛大的晚会上,当女主人公得知史密斯的自杀身亡后,形成了这一天的终结。故事中大本钟和其他大钟报时声、广告自鸣钟一进都紧跟着故事中的所有事件。钟声是作家在故事虚构中代表顺时序时间,伍尔夫安排它们不是同时敲响,而是设置成向世人通报时间的驿站,这些钟声震颤了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心灵。就如同小说中议院大楼的巨钟和圣玛格蕾特的钟声具有象征性,并带有非常丰富的感情色彩,在小说中起着结构上的连接纽带,有着生和死的意味。

小说里关于钟声鸣响的叙述总共有九处:第一次响起的时候,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刚好去一家豪华商店的途中,文中是这样描述钟声的:“听!钟声隆隆响起。开始是一阵预报,音调悦耳;随后是报时。”作家由此让读者随克拉丽莎的思绪飘回到几十年前与昔日情人的恋情;第二次响起在飞机机尾喷出白烟时,作家描述了在静寂与平和的空气中,时钟敲响了十一响,那时飞机正在起飞;第三次大本钟敲响之际,女主人公与昔日情人终于见面:“大本钟报半时的钟声以惊人的气势在他们之间鸣响……”作家借用钟声勾起彼得对女主人公的感情与迷茫的回忆;第四次大本钟的轰鸣是在正午12点,这里,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终于在同一时间场出现;第五次敲响是在医生夫妇看病回来,富裕商业区大自鸣钟在一点半时敲响,它们向泪流满面的蕾齐娅“劝告顺从,颂扬权威”;第六次大本钟为女主人公和她的丈夫敲响三点钟,“大本钟响了起来……钟声好似犹豫的波涛涌入了房间”。理查德递给克拉丽莎那束玫瑰花,让他体味到:“这就是幸福”;第七次钟的敲响,让克拉丽莎又陷入深思;第八次敲响似是为男主人公沉重的送行,把赛普蒂莫斯自杀化的行为载入了公众时间:“后三下如同为悼念战死沙场者升起的旗”;第九次大本钟的响起,也是最后一次,是在克拉丽萨被告知赛普蒂莫斯的死讯,厚重的钟表响与克拉丽莎对生命的感受结为一体。

因此,作者试图透过阵阵钟声这个时间概念,根据故事中每个人物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将故事的特定情境、人物的思想意识、寓意深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起到将故事中一个人物的意识转入另一个人物的意识的重要媒介作用。

2 钟声所代表的深层意蕴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设置的钟声每一次的敲响,所存在的客观时间和文学意义上的心理时间便相互渗透和交织,使其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作者巧妙地借用大本钟的钟声起到了联系作用,以此将其中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顺理成章地转移到另一个人物,构建起小说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联系,换句话说,作家安排这些人物在时间的坐标上进行交流,使其行为和意识活动表现出并置和共时性,所以,可以说是钟声为故事中的人物意识行为找到了共同的支撑点,使非生命的敲打声转化为产生主人公意识感受外部世界的共时。

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克拉丽莎和赛普蒂莫斯,他们是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中最重彩的部分。他们本来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却一样被纳入生活的时间的长河中,一直受到双重时间的冲击与影响。对克拉丽莎来说,钟声象征着随着时间的洗刷和岁月的风化,时光不停在流逝与生命一直在减短,钟声使得达洛维夫人感慨万分。已有些花白的头发让她感到与旧日情人的恋情已荡然无存,一种莫明失落的生命感顿时在内心产生。对而于赛普蒂莫斯来说,同样大本钟洪亮的轰鸣也触动了他:“时间”这个词撕开自己的外壳……那是一曲不朽的时间颂歌。他唱了起来。在赛普蒂莫斯思想中,“时间”有了另外一种神秘的内容,时间感变成了人物对生活的感受与面对死亡的想往。如作家在故事中叙述的第四次响起的钟声:“钟声随风飘荡在伦敦北部的上空,……轻飘飘地融入云彩和缕缕烟雾之中,最后消逝在天上的鸥群里”。这个时刻,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通过虚构叙述者终于在同一时间场出现,伍尔夫在这里其实是有意把他们安排在同一時间内,使读者将看似无法连接的平行线组成“有意味的形式”,作者设置的“有意味”的共时使得小说里的人物和情感成为时间参照系重要的统一要素。

《达洛维夫人》小说中的钟声的鸣响其实代表了作者本身的生命观,特别是第四次钟声的敲打,通过客观存在的时间把两个平行人物和意识相交融,使他们的活动和意识思想体现了共时性。而在故事的结束的高潮部分,作家安排把赛普蒂莫斯自杀的消息带给克拉丽莎,使女主人公纠结于生命死亡的思考,而钟声最后一次敲响,则让女主人公不再绝望,由对自杀的年轻人的怜悯转变为:“感到高兴,他抛弃了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继续生活”,它代表了空间的延续性,虽然男主人公选择了死亡,但更多的人“还在继续生活,”作家以此说明了生命如同报时的钟声,会一直延续向前,作家通过克拉丽莎心理意识的忽然转变,表达了主人以生命彼此融合而获得生命的扩展和延续。

三 文学时间的现时性凸显共时

1 诗句的几次吟唱

小说一开始,作家用大本钟响起提醒我们钟表时间的同一性,它也让女主人公激起了对生命的愉悦,她跑到书店读到了莎士比亚的《辛白林》的一首挽歌:“无须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劣寒冬”。

这诗句在全文中一共出现4次,它在克拉丽莎与非常喜爱莎士比亚的赛普蒂莫斯之间起到了连结作用。如第二次是在克拉丽莎买花回来,当她得知只有丈夫被邀请与别人共进午餐,而作为夫人的她却没有被邀请,之前充满生命幸福感的内心突然感到深深的恐惧:“无须再怕骄阳酷暑……但是她惧怕时间本身看到了生命在日益减少”,这时的主人公深切感到了时间的无情,生命会随之流逝,这使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又如第四次出现这句诗时,则转而变成了赛普蒂莫斯最后的内心独白,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难得的平静和安详,甚至在他平静的心灵中感到餐具、玫瑰以及雕版像都与他一样平静和安详,而当赛普蒂莫斯远离世俗外界的刺激,重新回到“时间的现实”使主人公内心产生了短暂的静止,作家在这里将莎士比亚原诗句进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变形:“无须再怕,身体里的心儿在说:无须再怕”,生命死亡就在这平静和安详中逐渐站出来——在霍姆斯大夫的再次造访中,赛普蒂莫斯自杀。

2 文学审美凸显的共时感悟

谈到审美的时间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艺术作品的存在总是与同时性相关……并在其指述中获得了完满的现时性。”它告诉读者文学时间的现时性会令我们体验了生命的永恒,它能够让读者与小说形成一种同步,避免对作品产生疏离感。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小说中所表现的文学文本的审美现时性表现为作家巧妙设置莎士比亚的诗句几次在小说中出现,她让小说中看起来本无联系的两位主人公在相异的时空里感悟到同一文本虚构经验,他们所发出的对于生命的体悟,是作者伍尔夫利用文学文本审美的现时性达到的,其意义表现在虽然他们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如当女主人公在自家的一间会客厅时,男主人公赛普蒂莫斯则躺在自家大厅的沙发上,然而,他们却同时克服了对生活本生的恐惧——男主人公以自杀进行证明,而后他的死亡则让女主人公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思索,从而感受到生死的奥秘,他们通过莎士比亚的同一诗句进行阅读鉴赏,而起到文学审美作用的诗句则具有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它在时间的共时之下,渗入于读者审美之中。

四 小结

伍尔夫在她所书写的《达洛维夫人》小说中,对时间框架进行了多样化处理方式,通过时间的共时性对克拉丽莎和赛普蒂莫斯两个平行人物之间进行了象征性的连接,突出了作者对于时间敏锐感受的直接反映,揭示了“时间一生命”的主题:生命的延续性和相融性。

参考文献:

[1] 蔡宇知:《时间艺术对“时间”的作弄——从时间看西方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2月。

[2] 高静波:《论现代小说时空》,《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3] 黄铁池、赵槟:《囚禁与抗争——试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

[4] 刘荡荡:《简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时空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 叶青:《生和死的瞬间——〈达洛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 保尔·利科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 斯列布霍夫,周启超译:《艺术作品的时间机制》,《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亚楠,男,1978—,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评论,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