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3-04-29姜晓艳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总结品德与社会合作

姜晓艳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创新 合作 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那么我们应从何处着手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1)《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括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老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积极向上的爱国或立志类影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对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多媒体能有效调动和发挥情感功能,使小学生加速对所学知识和观点的消化,促进信念的形成。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也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教师用诙谐生动、形式多样的语言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与社会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3)让学生以自己的世界为出发点,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真实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从而创设一种学生乐学易接受的学习情境,灵多种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今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的计划和步骤,避免学生盲目而低效的探究和活动。比如在调查探究前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表册内容区调查。如《不能忘记的屈辱》,让学生调查收集,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列强所干的让中国人屈辱的事件。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讨论,寻求有关的答案。如《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让学生去收集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里变化。我们也可以布置让学生去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谈活动中体会和感悟。作为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要转变教学观念,尤其要注重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几种教学活动方式的运用,充分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课堂总结

課堂总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总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新课改为依托,推荐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总结品德与社会合作
孕足月低位水囊引产联合静滴缩宫素的临床观察及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护理的探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