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简论
2013-04-29李小兰
李小兰
摘 要: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主战场,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要开展创新数学教学,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打造高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教学 激励式教学 创造性思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创新性教学原则。高中数学新大纲规定,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激励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重要一步,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赞扬。“激励法”为笔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其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必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的想法都提出来为止。
不断地尝试激励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地在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中尝试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方法改变了课堂古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逐步地喜欢上这一学科,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细致地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客观地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设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通过练习合理语速、精确的语言,尤其是适合学生的需求的语言。设计提问是最有学问的,一定要认真设计好某一问题提问哪一类学生,因为这是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最佳时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辟一些问题空间,强化学生的认知,结合一些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设计实验,创设实践操作问题情境。
心理学表明,思维是学习过程中智力的核心,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思维形式,可以促进其他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发现规律,并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体验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知识的正向迁移。这契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数学,享受数学”的要求。
如教学椭圆的概念时,笔者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创设让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
问题一:如何画椭圆,引导观察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问题二: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就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错误。学生在讨论体验这些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学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举出例题后,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主动到讲台上讲解;出示定理、公式的条件时,鼓励学生猜想它们的结论;引导学生构造定理、公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弥补和启发,承前启后,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及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本节数学学习中,每一步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生向老师挑战,如果思考失误了,则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学习探讨过程中,也能给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大大增强,课堂氛围很活跃,这样就大大避免只模仿老师一个人的局限性。另外,这种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的做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必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