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心亭看雪》中解读张岱
2013-04-29裴东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5-01
《湖心亭看雪》讲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地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这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之中。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当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张岱的经历与文章的诠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章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的理解?张岱为什么“是日更定”前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问其姓氏”,回答的是“金陵人”?种种疑问让自己困惑,想要读懂文章的精华,我想张岱就应该是我心中迷惑的谜底吧。
有了这些想法,我就转变了我的教学思路,我认为白描手法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张岱,深入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张岱,我先让学生了解作品《陶庵梦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写于明朝已亡,但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在作者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其次,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雪景,更是为了抒情。
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描写了西湖雪景的“奇”,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乘小舟缓缓前行,一切那么静谧,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绘画中的一种白描手法,用绘画的技法去写作,表现了作者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画中,也就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奇妙的雪景,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的心情到底是什么呢?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袄,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到,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见作者遇到志趣相投之人了。因此“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那份对明朝的“痴”又给人留下了多少回味。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好一个“痴”,更表现出彼此的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以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
在解读张岱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深深地记住这篇文章,并用心体会作者张岱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情怀。所以当我们解读张岱,再来品读《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并一同感受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孤独、那份静谧。
作者简介:
裴东霞,学位:文学学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单位:乌海市第十二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