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语言艺术及美学效应

2013-04-29赵志梅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语言艺术

摘要 “威塞克斯”小说里最优秀的要属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的作品将语言的艺术形式与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文试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得体的人物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典故这三个方面,将小说的美学效应在小说里表达出来。

关键词:语言艺术 意象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著名的诗人,用“环境与性格”为悲剧艺术增添了色彩。《德伯家的苔丝》就是悲剧作品之一,也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乡下姑娘苔丝在真善美的人生追求中,遇到了严重的伪丑恶的打击,从而产生了悲剧,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婚姻等多方面加以鞭挞和嘲讽,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悲剧命运和农民阶级及小农经济的破产。本文就是通过《德伯家的苔丝》里的人物对白和意象化的语言对小说进行语言方面的分析和对艺术的运用。

一 耐人寻味的典故和意象运用

哈代生于英国晚期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建筑师家庭,在伦敦学习建筑,从事神学、哲学、文学的研究。哈代研究了很多戏剧小说,如易卜生和莎士比亚、古希腊作家的悲剧,《圣经》也都阅读了,这样的阅读也对他以后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哈代从书本里取其精华,为自己的创作增加灵感,也在现实中感悟生活。《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命运性格的呈现使用了客观景象、色彩、动物和植物等意象的手段,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更贴切实际。在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上都有所加强,并从各方面都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阐述。

在小说的很多语言上很自然地融合了莎士比亚的语句,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重归尘土”这样的对白在小说里都有使用到。莎士比亚使用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要表达悲观厌世的麦克白内心的思想,而哈代要表达的是知识分子克莱尔在资产阶级的不同的思想变化:克莱尔从一开始跟工人们一起在牛奶厂工作觉得是一种丧失尊严的想法,到后来频繁的接触使他认识到自食其力的工人有自己的思想,也有新的人生看法。哈代运用了很多的传说和典故,也将莎士比亚的语言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在小说里,写到苔丝和克莱尔逃亡时两人躲藏在布兰和宫里,而这样的地方也让人联想到了克莱尔和苔丝的蜜月新房。哈代在整个故事里引用了阿塔兰塔的神话典故,米兰尼在赛跑中赢得阿塔兰塔也同样赢得了爱情最终结为夫妻。哈代通过这个典故在苔丝的命运描写下也是使用得贴切、自然,并让整个故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哈代将苔丝这一人物形象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她的淳朴自然用植物的意象来表现,将她描述为“纯洁的女儿,大地的清新”。苔丝去认亲的时候,带了很多的玫瑰花回来,既表现了认亲过程的喜悦,同时被玫瑰花扎到又展现了此次认亲中所经历的不完美,很自然地将苔丝的悲剧做了铺垫。

在小说的编写上,哈代也运用了动物意象,“马”就是其中之一,既表现了苔丝一家的落没,又表现了农业社会在宗法制度下的衰退。苔丝家族在农业社会的资本主义侵袭下处在破产的边缘,老马也成了最后的一根稻草,而她去认亲也是悲剧的产生。还有鸟的意象,在小说里从头到尾都有出现也是这篇小说的关键。克莱尔和苔丝在一起时像鸟儿一样的轻快,被遗弃时又似怪鸟一样的悲惨,这些动物的意象都将苔丝的内心和命运展示得惟妙惟肖。

再来看看客观景物和语言色彩方面的意象。客观的景象意象在作品里被多次运用,苔丝临终前在古代的异教徒神庙里休息,她在祭坛上,而克莱尔就守在一旁。天亮之后,苔丝被曙光唤醒,她依然面对着死亡的来临。而祭坛就是死亡的象征,曙光是希望的象征,在苔丝的身上既有希望又有死亡两个相对矛盾的不同调和的现象出现,也深刻地表现了苔丝的内心世界,也许死亡也是一种希望,就可以不用再受到社会上的折磨。苔丝在死亡的态度上也将这个小说的悲剧走向了极致。红色和白色是这篇小说里的色彩意象。苔丝穿着白色长袍手拿白色鲜花庆祝赛丽斯节,这样的白色对苔丝而言象征着纯洁无瑕。姑娘们在发现克莱尔和苔丝在农场里的恋情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是一种仇恨和恐怖,也表现了苔丝被其他女孩妒恨的内心感受,而经过事实的确认这完全是不存在的,也只不过是苔丝过于敏感。此外,在不同的场合,红色也有着不同的内涵。苔丝戴红色的发带在庆祝赛丽斯节的队伍里很是引人注目,这样的红色既表达了生命力的旺盛,也給人带来不安。老马被撞后,苔丝的裙子上和脸上都是红色的血迹,这样的红色却表达了死亡,因此也让苔丝的命运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样不同意象在不同场合的运用,不仅真实表达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同样也将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带到了一个境界。

二 得体的人物话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运用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描写上生灵活现,对人物动作语言的叙述和自身的语言描写上也较为擅长。这部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和形象化是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小说里的苔丝的弟弟、苔丝的父母,还是牧师,他们的性格特征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使读者通过语言的描写如见到其人,这样的艺术效果也很棒。

由于人物的身份不同、环境不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使用的语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口语化、非正式的接近乡村的方言,另一种是书面化、非常正式的接近城市的语言。不论是哪种语言,哈代在作品中的运用都恰如其分,与人物的身份也很符合。

苔丝的父亲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想要重振自己家庭的生望,并寻问牧师该如何做,牧师对他的回答是“净化”,这样的词语既贴切自然又有宗教色彩。苔丝的父母想要苔丝认亲之后将其嫁给一个富家公子,因此用到了“would certainly”、“wont' say nay”这样的话,同样也将德伯太太内心的小农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还表现了她的盲目自信,以自己的心理揣度别人的态度。作者在人物的语言上叙述的都很正式,苔丝父母的方言用得也很多。这样也起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情感真切,话语也自然。

苔丝在收到亚历克假冒德伯夫人写的信之后,准备第二次去亚历克家时,苔丝父母在她临走前说了一段话,表现了要将女儿嫁给富家公子的愿望,也要把祖宗的名号卖掉。这样可怜又可耻、可悲的父母刻画得十分的生动。哈代为了讽刺德伯先生,在小说里称其“约翰爵士”。

第二次苔丝去亚历克家时,两人在下山坡时的马车里有一段对话。亚历克是一个猥琐、淫荡、讲话粗野的有钱的“文明”人。苔丝在和有身份的人或者在外面时都会讲普通话,在自己家里则都是说土话的。在与亚历克的对话中,苔丝讲的就是普通话,表现了她的不谙世事和天真无邪,同时也反映了她接受过教育。

苔丝向克莱尔表白时的对话,哈代在描写上使用了直接引语,他将克莱尔虚伪、狭隘和自私的性格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也将克莱尔反传统规范和开放思想意识的面具摘下,这样的直接引语表达出来的艺术效果直接而生动。

在克莱尔与苔丝的爱意刚萌生之时,他在教堂里听颂歌的段落,哈代使用了间接的引语方式,她心里在想,一个作曲家将这样的充满感情的歌曲表达到圣歌里,也能带领她这样的一个姑娘带进他的感情中,她自己的心理都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这也体会了作曲家自己的内心感情。这样的颂歌将苔丝的内心感受通过间接引语细致地描述出来了,也能明显地看到哈代对苔丝语言方面的影响,这样分句的累积和繁复的结构辨不清到底是苔丝的自言自语还是哈代的评论,但是已经达到了语言效果,将苔丝对音乐的爱好和领悟力表现出来。

在苔丝与克莱尔拥抱后,哈代也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内心的独白是这样的:“她在他看来并不重要也只不过是一件小物件来玩弄,最后却又讨厌它,如何让他唤起对她的感情?她如此热烈却看起来很沉静,也很容易动情,他为什么要对她进行折磨让她如此的痛苦呢?”克莱尔的心理挣扎正是通过这样的自由间接引语进行描述的。这样的语言方式也对叙事视角做了改变,讽刺了克莱尔虚伪的性格,同时也达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将人物的情感起落细腻地表达出来,同时又对作者的幽默或讥讽进行了一番评论,将小说中的文学效果理想地表达出来,也体现了独特的叙述作风。

三 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

情感的表达最重要的是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托尔斯泰就曾说过,找到唯一的位置放置需要的词语就是语言艺术家的技巧所在。在《德伯家的苔丝》这篇小说里,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苔丝,哈代想要对一个乡村姑娘生动可爱纯洁的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也使用了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小说中苔丝的第一次出场形象上的描写就十分的明了简单:“她穿着白袍身段十分的轻盈柔美,她看起来如此的含情脉脉,羞羞答答,他就好像干了一件蠢事。”这样的语言描写是在苔丝与克莱尔在草场相遇时的情景,被她的含情脉脉的眼神和娴静的仪态所吸引,却由于时间的问题不能与她共舞一曲,感到十分的后悔。走出草场之后,克莱尔还在依依不舍地盯着她。小说里对这段的描写运用了三个形容词,也突出了克莱尔的后悔和念念不忘的心情以及苔丝的美貌。

苔丝在与克莱尔的新婚之夜,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吐露给自己的丈夫,却带来了克莱尔的偏见,并且对她更是一反常态,克莱尔对苔丝的态度让她感到恐怖也让她站立不住,同样是给了她当头一棒。顿时就让她站不稳身子,感到天旋地转。这样的主从复句将苔丝负疚而痛苦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将克莱尔的男权主义表现出来,同时让读者对苔丝的遭遇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在小说里还有对亚力克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他是一个反面人物,但并不是一个青面獠牙的人。他算不上是一个仪表堂堂的人,但是在他的眼神里还有一种男性的魅力。在对亚力克的描写里,哈代用到了“rolling”一词,非常生动、形象也很鲜明,将亚力克初次遇见苔丝的淫欲神情展现出来,也写到他被她的魅力倾倒,描写得十分传神。小说里有很多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叙述,都为小说增加了很多的亮点。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人物性格的特征的把握很有分寸,这也是一件从生活积累出来的艺术珍品,经过了长期的提炼。在人物语言表达、行动方式,特殊的思想感情、口吻、声情和特殊的气质上等等各方面都充分地将人物的个性把握得恰到好处;将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深沉的感情波澜和细微的心灵颤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将苔丝创造成了一个生动逼真、真挚可爱、自然淳朴的艺术人物形象。在小说里,不论是叙述词汇的丰富多彩還是典故的大量妙用,都将哈代的精湛写作技巧和博学展现出来。也正是这样的文学艺术使《德伯家的苔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自身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世界文学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综上所述,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在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十分的高超,其艺术魅力也是经久不衰,同样也让这部作品在读者心中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徐江清:《从原型理论看哈代〈苔丝〉的主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 蔡奂:《罪与赎:苔丝“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 李世强:《哈代的小说创作及其宗教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 谢灿琛:《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的批判与继承》,《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 李巧慧:《十字架的重负——哈代小说中上帝的显性缺席和隐性出席》,《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 黄利玲:《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

[7] 姚文振、杜丽丽:《〈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作者简介:赵志梅,女,1980—,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语言艺术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