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叙事单元及魅力解析

2013-04-29吴丽聪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叙事学符号学亨利

摘要 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琼西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贝尔曼于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而患病去世,琼西却因此获得勇气活了下来。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琼西的生命,其高尚情操令人景仰,形象跃然纸上,悲与喜同时沁入读者心灵。这种叙事方式令《最后一片叶子》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解析《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单元及其叙事魅力。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 叙事学 叙事单元 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所寫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以及《警察与赞美诗》等短篇小说享有国际声誉,脍炙人口,代表了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最高成就。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 ),只有四个主人公,情节采取明线和暗线双线叙事方式,明线围绕琼西的健康恢复设置情节,暗线围绕老画家贝尔曼想画出杰作的愿望设置情节进行叙述。作者巧妙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在结尾处使主人公琼西小姐和贝尔曼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悲喜交集,感人至深。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该文的叙事艺术特色,解析其叙事单元及其结构,以期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

一 叙事学理论:叙事单元的平衡

叙事作品的研究早已有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文学的六个要素,情节居于首位。1969年托多诺夫第一次明确提出“叙事学”概念。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的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一般性的几条结论”。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涉及的时间跨度仅仅半年左右,但是其中也有时间的停滞与跳跃。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欧·亨利主要将笔墨集中在琼西患病到开始恢复的那段时间。对于叙述体态来说,这篇文章采用了“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观察),作为叙事者的作者知道琼西(Johnsy)、苏(Sue)、医生以及老贝尔曼(Behrman)的所见所闻,而这几个人却不知道别人都了解什么。此外,叙事者还能知晓人们在想什么,他们内心的愿望等等。

托多诺夫和巴尔特等人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句法可以类比。在标准句即主语+谓语+宾语的格式中,小说中的人物相当于主语,他们的行动相当于谓语,他们的行动对象、结果等相当于宾语。叙事作品只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按照托氏的观点,可以将《最后一片叶子》视为这个陈述句的扩大:“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贝尔曼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而患病去世,琼西却因此获得勇气活了下来。”

托多诺夫将故事的情节简化几个主要叙事单元,分为以下模式:开始的平衡状态→平衡被打破→觉察到失衡→进行平衡→建立平衡。根据这个理论,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分为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围绕琼西的健康恢复设置情节,暗线围绕老画家贝尔曼想画出杰作的愿望设置情节进行叙述。两条线索中均经历了平衡→失去平衡→恢复平衡的过程。

明线:明线→开始平衡状态(琼西和苏都健康)→琼西生病→医生医治,但琼西精神十分消极→医生医治→琼西发现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琼西找到精神寄托,恢复健康。

暗线:贝尔曼立志画一幅杰作→仅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玩意儿→喝酒无度,常提要画的杰作→画了一片不凋落的常青藤叶→老贝尔曼画出了杰作的愿望实现。

从单条线索来看,托多诺夫所述的叙事单元的平衡已经达到。明线是就琼西患上肺病亟需医治而言,而暗线是老贝尔曼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结果是什么样。对于琼西的健康来说,已经恢复平衡;对于老贝尔曼的艺术理想来说,也获得了平衡。这篇小说之所以感人至深,其秘诀就在于叙事单元的巧妙安排和别出心裁的情节设置。

二 铺垫:介绍背景,人物出场,主人公健康受威胁

托多诺夫对叙事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叙事时间、叙事语态和叙事语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叙事时间包括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叙述体态是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中“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叙述语式涉及叙述者向读者陈述描写的方式。

文章开篇即介绍故事的发生背景,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做好了铺垫。故事的发生地点处于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西边的一个小区里。作者从远景拉到近景,又以曲笔描绘出,这是一个贫民区,而且是一个收账人一文钱也要不到的“艺术区”。底层人的生活由此从笔下展开。

这个艺术区是什么样的呢?这里古色古香,拥有“18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是艺术滋生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这里房租低廉。到了这里,作家自然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苏和琼西。两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的画室”。

至此,故事明线中的主人公尚处于平衡状态,琼西和苏都健康,但是接下来,健康的平衡被打破了。欧·亨利采用巧妙而形象的笔触拟人化地描写了11月肺炎在这个艺术区的传播。写出了肺炎作为传染病的巨大威力,为下面的描述埋下伏笔。

作者在这里对事件时间进行了压缩和延伸的处理。苏和琼西从5月开始搬到“艺术区”以来,直到11月肺炎来临之前的故事情节被一笔带过。这里主要将笔墨放在进行不动声色的背景铺垫上面,此后便将笔墨主要用在琼西受到病魔折磨的叙事单元设置上。

叙述的心理时间和自然发生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但是明线和暗线却是共时发展。作者进行了人物刻画、事件描写,主要围绕琼西的遭遇病魔折磨,如何重新恢复健康进行情节设置,同时在明线下面还隐藏着一条暗线:画家老贝尔曼暗中相助,无意中画出了自己要画的杰作——世界上最逼真的叶子,为琼西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自己却不幸被病魔夺去生命。下面分而述之。

三 明线:琼西生病,精神消极,医生医治

故事进行到这里,叙事单元的平衡已被打破,觉察到失衡,进行平衡,换言之,琼西生病了,但是精神十分消极,医生虽然进行积极医治,但是不免十分担心琼西难以恢复健康。在这里,作者对医生如何诊断、开什么处方没有进行正面叙述,却围绕琼西数叶子这一场景进行叙事,对叙事的时间进行了拉伸。叙事作品的结构要比抒情作品复杂,注重对作品叙事结构做出客观分析,对作者、读者、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关注甚少。

由于琼西缺乏营养,感染了肺炎,医生认为她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个叙事单元的出现,表明琼西身体健康,正常画画和旅游的平衡被打破。从医药上找不到方子,医生提出从精神上战胜病魔。经过医生的调查,指出信心对于琼西恢复健康的重要性。由此自然引出下面常青藤葉子的故事。

苏和琼西的感情很深,她是一个性格很坚强的女性,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她无意中发现琼西开始数数,将自己的生命和落叶联系起来。细心的苏终于发现琼西在数生长在20英尺以外空墙上的叶子,并将自己比作枯叶。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苗头,因为叶子很快就要落光。一旦叶子掉光,琼西也就失去生命的寄托,濒临危险边缘。

琼西和苏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那么如何恢复不平衡状态呢?作者没有让故事情节按部就班地发展。虽然有苏的悉心照料,但是处于贫民窟中的琼西在病魔的折磨下却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她让苏别去买酒了,也不想喝汤。因为她看到只剩下四片了,她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她就要死了。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疲倦了。

此时,主人公琼西病情很重却消极就医,等待死亡。这与人的求生本能不一致,因此叙事单元的平衡难以达到。似乎故事只有毫无波澜地发展了。但是,作者却引入了另外一个人物——贝尔曼——叙事暗线的主人公形象开始凸显。

四 暗线:贝尔曼画叶子,琼西健康恢复

至此,故事情节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需要建立平衡。作者妙笔生花,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出现了,使明线中的故事情节建立了平衡。此时明暗两条线交织起来,老贝尔曼画出了叶子,琼西找到了精神寄托,恢复了健康,回归平衡——如果琼西也是个很坚强的女性,那么这个叙事单元的设置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同时,暗线也就无法发展。

作为贫民区的青年画家,必须以画画为生。由于苏要画“隐居的老矿工”(old hermit miner),所以想去请楼下的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至此,老贝尔曼才出现在故事当中。欧·亨利在此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

当苏找到老贝尔曼的时候,发现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25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终生碌碌无为的老贝尔曼也曾说过,要保护楼上的这两位青年女画家,可是当琼西小姐受到肺炎折磨时,他还能够践行自己的话,将折磨琼西的病魔驱赶开吗?

当老贝尔曼知道琼西病危后,上楼看了琼西。作者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去描写这位老人的如何嘘寒问暖,如何安慰,而是转而描写他和苏“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作者以描写行动来折射老贝尔曼的心理,真实地表现出他对琼西的病情同样十分关心。

晚上一直风吹雨打,可是早晨琼西发现了奇迹,砖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还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可是琼西仍然固执地认为,这片叶子终究要落。她将叶子与枯藤的关系比作自己与友谊及大地连接的关系。当叶子坠落的时候,就是她与世界解除一切关系的时候。但是,第三天,叶子依然还在。琼西的心情大有好转,认为这是天意,并想多进食,关心自己的容貌,想照镜子了,她开始从关照外界转而关照自己。

琼西找到了精神寄托,叙事单元开始回归平衡,读者的心里也如释重负,感到由衷喜悦。

叙事单元的平衡→失去平衡→重新获得平衡,让整篇故事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同时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五 结局:琼西健康恢复,贝尔曼去世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文字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明暗两条线在结尾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却均未给读者建立最终的心理平衡。在文章结尾,作者通过苏告诉读者真相: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刚去世了。接着,通过描写贝尔曼先生湿透的鞋子和衣服、没有熄灭的灯笼、几支地上的画笔,以及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的调色板暗示出,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正是老人画上去的。

主要的叙事单元中,明线已经建立平衡,因为琼西找到精神寄托,恢复了健康,在读者的心里产生“喜”的感受;而在暗线中,老贝尔曼不幸染病去世,在读者心里产生了“悲”的感受。

但是对比两条线索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共时发展,存在着命运的置换:生病的琼西最终恢复了健康,而健康的贝尔曼先生却最终生病去世。作者匠心独运,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在读者的心里引起巨大反差,营造出常规写作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在读者心里产生悲的感受,一方面想为琼西小姐的康复而欣慰,另一方面想为平时邋里邋遢却怀有高尚心灵的贝尔曼哭泣,可谓悲喜交集。

经过叙事单元的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至此,一直潜隐的贝尔曼老人突然跃然纸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画出了自己一直许诺要画的杰作,一幅虽假犹真、救人生命的杰作,借此实现了自己保护年轻女画家的诺言。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琼西的生命,其高尚情操令人景仰,悲与喜同时沁入读者心灵。这种叙事方式令《最后一片叶子》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 王仲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吴丽聪,女,1980—,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

猜你喜欢

叙事学符号学亨利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找找看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大公鸡亨利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找找看
符号学理论初探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