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的历史性

2013-04-29陈鸿雁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伊登马丁商业化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历来是文学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马丁·伊登》,并且从美国19世纪末的商业化、19-20世纪美国的哲学思潮和20世纪美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三个方面论述作为文本的《马丁·伊登》的历史性。

关键词:文本的历史性 《马丁·伊登》 商业化 哲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不仅在美国广为流传,也深受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伦敦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热爱生命》等。其中,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一直被认为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但同时关于它的主题、悲剧结尾以及书中相互冲突的哲学理论也引起不少的争论。19-20世纪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兴起,城市移民人数的迅速增加,标志着美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形时期。这时人们的文化、宗教、社会意识形态都处在混乱之中。杰克·伦敦本人的传奇经历和矛盾思想更是为《马丁·伊登》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本文试图用史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这部小说。

一 新历史主义理论简介

新历史主义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以理论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和路易斯·蒙托斯为代表。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之所以不同,就是在于它的新。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历史与文本之间有着双边的联系。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固定的、一元化的,他们认为历史是文学的背景,反过来文学作品也反映历史。传统的历史主义过分强调历史在文本中的作用,但否定文本对历史的反作用。新历史主义者则借鉴了众多理论,福柯(Foucault)提出权力话语理论,认为应重新认识“文本和历史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本,历史不是纯粹的权威事实,文本也不是完全的美学结构,历史和文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们的领军人物格林布拉特更是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理论口号。文本的历史性指的是文本是某种历史形式下的物质产物,从文本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历史的文本性指的是历史不再是孤立的和客观存在,而是文本化的。格林布拉特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家理论,他认为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其实是一个“能动性”与“屈从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主观创作性,一方面又要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因此作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是作家与历史环境进行“商讨”后所形成的“通货”。

二 《马丁·伊登》的历史性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伊尔哥顿特别强调文学的历史性。他说:“所有艺术都有其所处历史时代的印记”,新历史主义流派也认为文本和他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正如杰克·伦敦的女儿琼·伦敦所言:“杰克·伦敦受到他所处时代深远而且有意识的影响”。作为个人他拼命包装和渲染自己非凡的生活,作为作家他的每一篇文章和故事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代影响了每一个人,但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杰克·伦敦与他们不同,他有意识地、主动地把自己投入时代的熔炉,希望在融化之后重新塑型。因此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最初十年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杰克·伦敦及他的《马丁·伊登》。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历史背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

1 商业化与艺术家之间的矛盾

19世纪末见证了美国出版业的转型和繁荣。那是美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初始阶段。国际版税法在1891年获得通过,保护产品专利,作家能够在其书籍销售时取得某个百分比的版税,这样就使作家成为一种职业。随着工业的发展,纸张价格和印刷成本都变得低廉,这一切都推动了美国出版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要生存,作家也不例外。职业作家由此产生。他们创作和印刷自己的文学作品,就像工人制作商品一样。作家要么凭良心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要么创作作品取悦市场和读者。杰克·伦敦就是一个极具典型的人物。他是一个聪明的作家,预判到了新的商业化市场会给自己带来新机遇,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和运作,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美国当时收入最高、名气最大的作家。

在杰克·伦敦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总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努力在市场需求和实现自身创作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由于缺钱,伦敦需要卖出作品改变生活状况。他曾在1899年向采访者坦言:“我宁愿一天铲煤三小时或干些挖河沟之类的苦力活也不愿写作,但我获得面包和黄油的唯一手段就是写小说”。即使伦敦成名后他也是宣称写小说是为了挣足够的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伦敦把写作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的妻子曾说:“他总说他痛恨写作,但他最好的作品都是自然而然地在激情中孕育出来,每个人都感觉到他自我表达的欲望。

商业化的文学需要销售量,需要迎合大众口味,而大众的口味又受社会主流意识主导。20世纪最初的十年,人们崇尚探险、发奋、励志,杰克·伦敦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出身寒门,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在实现了美国梦之后,伦敦又让他开始顿悟,否定自己的文学成就,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使小说充满了悲剧色彩,这完全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所谓奋斗——成功——幻滅三部曲模式。

尽管杰克·伦敦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向现实妥协,但在《马丁·伊登》中,他让主人公与现实展开不懈的斗争。在小说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探讨马丁·伊登的艺术动机: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文学有没有不被玷污的可能?文学怎样才能既保持它的传世价值又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市场标准与艺术标准相互对立,水火不容,使得马丁·伊登处在生存和发展的漩涡之中苦苦挣扎:要么跟随自己的良心创作,保持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家的清白,要么卑躬屈膝,向世俗低头,满足市场和读者的口味。马丁最终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他成功之后变得遥远,对艺术的绝望也让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 各种哲学思想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

在杰克·伦敦的时代,各种哲学流派充斥着美国的社会。杰克的一生深受四个人物的影响: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和尼采。达尔文创造了进化论;斯宾塞发展了达尔文主义并宣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尼采则认为只有身心都够强大的超人才能够统治并拯救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而马克思与他们不同,他探讨由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途径,强调集体主义的力量,认为社会利益高于一切。各种哲学流派对作者影响巨大,其中尼采的理论对杰克·伦敦影响尤为突出,因为他们两个在生活上都有相同的经验,容易引起共鸣。尼采的个人主义和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但伦敦却能完全地接纳吸收。在他的小说和生活中也表现出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他笔下的那些超人们也是摇摆不定,实践着截然不同、互相矛盾的各派学说。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真切地体现了伦敦复杂矛盾的世界观。

在小说中,杰克·伦敦把马丁·伊登描写成一个超人。他体力充沛、才智过人、意志坚定、善于学习。为了成名,他可以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留出十九个小时进行创作。尽管没人理解他的文学梦想,还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怀疑,他仍然坚持写作,从不放弃直至成功。他悲剧的自杀结局也被读者解读为是超人的表现,因为他敢于面对大海纵身跃下。同样,伦敦让小说中的马丁公开地宣称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相信跑得最快的赢得比赛,最强者赢得战争。对于和自己同一阶层的人们,他一方面怀有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鄙夷他们,把他们看做会工作的野兽。但是他同样也瞧不起露丝那个社会阶层的成员,认为他们唯利是图,虚伪庸俗。

杰克·伦敦早年的悲惨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对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抱有很深的同情。他常用马克思的理论抨击资本主义的非人道,进而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在《马丁·伊登》中,伦敦高度赞扬了社会主义,把它作为治愈社会不公和解救人民的一剂良药。马丁认为,劳动大众不会被虚伪的资产阶级所蒙蔽,他们会最终觉醒,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

3 社会两极分化在《马丁·伊登》中的反映

19世纪的社会工业化给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形成使得经济力量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从而使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差距加大。尽管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下层人民和贵族之间无论是在生活、文化及知识领域都大不相同。

杰克·伦敦出生于下层阶级家庭,通过个人奋斗爬上社会的顶层。他恰恰经历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震痛。卡苏托说:“在他的一生中,他深入文化深入社区并尽力从内部描写它们。”

现代文化批判主义认为:文化这个词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习惯、艺术、信仰、某个群体的价值观,具体说来可能是房子的装饰、谈话的方式、美学观念和知识框架。在小说《马丁·伊登》开始的两章里,伦敦描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以马丁·伊登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

刚到亚瑟的家里,他就被墙上的一幅油画所吸引,“油画很美,它无可抗拒地吸引了他。”但他走近时,画上美景消失了,变成了“胡乱涂抹的一堆颜料”。令马丁奇怪的是当他退开后,“畫面上的美又闪了回来”。作为上流社会家庭里的一件装饰和艺术品,而且摆在非常显著的位置上,这幅油画反映了主人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品位。它的寓意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风格,让远观者看似神秘、华丽,给人以超脱独立的印象,但事实上就是一幅画,无任何美学价值。这种空洞、不切实际的主流文化与马丁所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除了文化的冲突,上流社会与下层阶级也存在教育的巨大差距。马丁从没上过学,他的知识来自生活,对露丝谈到的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一无所知,他从未听说过节奏、押韵和诗歌结构,也不知道物理、数学和几何学为何物。

除了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同,在知识层面上的高低更能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阶级的巨大差异。因为不同领域的知识造就了不同的群体。如就科学知识而言,马丁认为几何和数学需根据实际应用与社会相联系,而露丝却认为这些只是书本上单纯的知识与现实毫无关联。难怪杰克·伦敦在此写道:“他们在书本上学习生活,而我却在忙着讨生活。”在杰克·伦敦的时代两个阶级的巨大差异可见一斑。

三 小结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对文本的历史性分析,我们了解了杰克·伦敦所处的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和两极分化。正是美国出版业的繁荣,让他从一个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穷小子变身成一个成功的职业作家,登上美国上流社会的舞台;尼采的超人思想造就了杰克·伦敦勇敢、坚韧的优良品质。但社会的两极分化,艺术与商业化的对立让成名后的伦敦陷入矛盾困惑之中,精神的极大空虚使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杰克·伦敦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美国社会既能造就一个明星,也能无情地毁灭他。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杰克·伦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石坚、王欣:《似是故人来——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王娜:《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杰克·伦敦和他的〈马丁·伊登〉》,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 虞建华:《文学市场化与作为心理自传的〈马丁·伊登〉》,《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5] 李明琴:《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的自画像——读

〈马丁·伊登〉》,《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9期。

[6] 李伟芳:《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的不同信仰》,《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 贾文浩、贾文渊译:《马丁·伊登》,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陈鸿雁,女,1966—,广东丰顺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伊登马丁商业化
马丁·伊登的精神成熟之路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维马丁的诗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