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查德·鲍威尔斯《回音制造者》的叙事特征和创作风格

2013-04-29党秋菊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叙事特征创作风格理查德

摘要 理查德·鲍威尔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后起之秀,他的创作围绕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致力于探索科学和艺术的融通之路。本文试图分析他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第九部小说《回音制造者》的叙事手法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理查德·鲍威尔斯 《回音制造者》 后现代主义 叙事特征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理查德·鲍威尔斯(Richard Powers)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后起之秀,他的第九部小说《回音制造者》(The Echo Maker)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信息内容荣获2006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沿用了鲍威尔斯小说的鲜明特点:事实与虚构相结合,把严肃的科学话题和文学作品的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领略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唤起对一些现代科技或社会问题的觉醒意识和深度思考。本文以鲍威尔斯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分析其《回音制造者》的叙事特征和创作风格。

一 理查德·鲍威尔斯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鲍威尔斯于1957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埃文斯顿,后来举家迁移到芝加哥北部的林肯伍德,父亲在当地担任一家中学的校长之职。11岁那年,鲍威尔斯随父亲前往泰国曼谷的一家国际学校,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融中,年幼的鲍威尔斯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莫测,文学、音乐和小说都激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触动了少年敏感的神经和好奇心,也为他日后多样化的创作体裁培育了有机土壤。鲍威尔斯在16岁那年返回美国继续学业,在20世纪60年代美苏展开激烈军备竞赛、争夺太空控制权的影响下,鲍威尔斯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975年鲍威尔斯考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主修物理学,但后来逐渐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遂毅然转向修辞学。然而,在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鲍威尔斯却放弃了攻读文学博士的机会,于1980年前往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当了一名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生活阅历,对科学、音乐和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科学技术现实应用的广泛探索都为鲍威尔斯成年后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回音制造者》的叙事特征

理查德·鲍威尔斯的作品致力于探索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他非常擅长多角度并置的叙事方法,把纷繁复杂的科技信息和有关人物主角的描述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回音制造者》以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建构为主题,描写的是正在兴起的神经科学和人的身份认同范式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草原上,这里也是数量急剧减少的候鳥沙丘鹤的繁衍栖息地。

一个冬天的晚上,一位名叫马克·舒鲁特(Mark Schluter)的年轻货车司机正沿着普拉特河堤岸行驶在一条崎岖不平的乡间公路上,满载的大卡车突然出了故障,急速翻入河边的沟渠。马克的头部受到严重创伤,在连续昏迷多天之后,身体逐渐得以康复,但马克的神志却一直无法恢复正常。马克的姐姐卡琳(Karin)不得已返回故乡来照料因头部受伤而严重昏迷的马克,但使她伤心不已的是苏醒后的马克竟然不认识姐姐,他认为这位细心照料他的女人在行为举止上虽然和姐姐非常相像,但却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万般无奈的姐姐卡琳只好向著名的认知精神病学家杰拉德·韦伯(Gerald Weber)求助。杰拉德·韦伯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神经学专家,对大脑神经紊乱导致产生幻觉的病例颇有研究。韦伯认为马克患上了极为罕见的开普加拉斯神经综合症(capgras syndrome),这是一种罕见的认知系统障碍综合症,严重的认知障碍常常使患者无法从记忆中识别熟悉的人或事物。韦伯对马克展开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但马克复杂的病症表现几乎颠覆了医生所有的既定判断,他愈发对自己的研究感到茫然不解,甚至怀疑自己的自我认知也出了问题。

小说的命名“回音制造者”(the echo maker)来自于当地印第安奥吉布瓦人对沙丘鹤的称呼,整个故事的展开也以春季沙丘鹤集体返乡的壮观场面为背景。这种候鸟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方位识别能力,尽管山高水远、路途凶险,它们每年总能在草木萌发之际飞回故乡,按时聚集在柯尼小镇附近进行交配和繁衍后代。沙丘鹤的迁徙习性为小说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叙述框架,也为作者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铺设了基本线索。这种鸟执着地固守群体代代相传的生活准则,为繁衍哺育后代而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艰苦卓绝的长途飞行,然而在幼鸟获得独立生存能力后,它们就毅然与之断绝赡养关系,让鸟儿稚嫩的翅膀交由大自然的风雨去锤炼。《回音制造者》跨学科、跨题材性的创作特点使全书恰似神经学的普及读本,同时又紧紧围绕主人公马克自我身份的错位,探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自我认同的危机和迷失。小说的结构宛若人的神经网络,错综复杂但又脉络清晰,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却能完美地整合在故事情节的有机体内。

鲍威尔斯利用作品中人物的声音进行自我独白叙述故事,故事展开的角度在马克、卡琳和韦伯之间交替转换。第三人称的叙述贯穿作品始终,但每次叙述主体的角色转换都紧紧围绕作品主题的拓展。神经学是一门枯燥艰深的学问,作者将复杂的开普加拉斯综合症的神经心理分析及候鸟迁徙两条叙述线索并置,使人类与候鸟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鸟的描述似乎要诏告人们:我们人类也应该摆脱身份的负担。小说还借用通俗侦探小说的表现手法,提到一位身份诡秘的护士巴巴拉和一张出现在马克床上来历不明的便条,便条上写着:“我是无名之人/但今夜在北线公路/上帝领我来到你的身边/让你活着/却把别人带进生活。”这些描写更使小说悬念迭起、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气氛,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三 《回音制造者》的创作风格

鲍威尔斯经常在小说中描写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描写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多重影响。在大学修读文学作品期间,理查德·鲍威尔斯深受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等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的影响,立志要在创作中打破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正像品钦用热力学等科技知识重构文学作品一样,鲍威尔斯则努力将更广泛的现代前沿科技知识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将互不相干的存在或观念糅合进他的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是用科学和艺术建构的庞大叙事话语,不仅展示了他驾驭不同科学话语的能力,而且显示了其将科技知识融入其小说美学的高超技艺。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宣泄的方式,中国小说往往重在至真至情的情感传递,而西方小说家往往把创作当作宣扬自己社会主张、生活理念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从哲学的范畴来讲,科学和艺术是人们认识客观存在和表达思维内容的两种极端不同的表达方式,科学崇尚精密和严谨,而艺术重在创造和想象,但在鲍威尔斯的笔下,横亘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樊篱被化解在无形之中。鲍威尔斯的小说大都采用多角度平行叙事的表现手法,以对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复杂性。此外,鲍威尔斯注重事实与虚构相结合,音乐、绘画、多媒体与虚构相结合,并通过不确定性的语言符号系统构建虚拟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零散和混乱。

在《回音制造者》中,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探讨了记忆力、本能和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大胆地挑战了关于自我身份的传统观念:即人的自我身份是稳定不变的。作者采用并置的叙述手法将沙丘鹤的生活栖息习性和人的神经功能并行展开。在语言层面上,作品描写的是开普加拉斯综合症及其表现,并以此为依托探讨人的思维与认知图式之间的建构程序,人的大脑又如何在已知和现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从对开普加拉斯神经综合症的病症分析,鲍威尔斯试图探究现代社会中人们积存的心理问题,证明人的心理身份并非恒定不变,疾病、压力或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或诱发不同程度的自我认知障碍或神经通路紊乱。除马克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相似窘境的干扰:他们的精神世界趋向分裂,心理自我和现实自我无法完美统一。作品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事实上是对前辈作家们所关注的现代人身份迷失话题的延伸和拓展。

青年时期的理查德·鲍威尔斯勤奋好学,广泛涉猎,他密切关注20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物理学、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神经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编程都在他的探索范围之内,这为他打开宽领域的创作空间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和众多小说家不同的是,理查德·鲍威尔斯将创作的视角设定在科学探索和艺术情感的有机融合。作家本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断用新的知识开拓创作视野,《回音制造者》问世前,他已有八部作品问鼎美国文坛,且每部作品都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在作者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正如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努力想走出一条和其他作者不同的道路,在展现思维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纽带时,尽量消解两者之间的人工边界。鲍威尔斯认为大脑是最完美的叙事机器,而人的意识是最耐人寻味的创作源泉,因此在作者看来生活就是叙述故事,通过叙述可以帮助人们探索事实的真相。

四 科学和艺术的不倦歌者

鲍威尔斯继承并发扬了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题材庞杂,内容涉及现代科学的很多不同领域,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他的创作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并且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于一体。关于现代小说,理查德·鲍威尔斯有他自己的阐释和定义,他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问题,文学应该能够对人生具有启迪作用。他创作的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部作品都以不同的主题把读者引向现代科学的不同领域。

在2006年《回音制造者》问世前,鲍威尔斯已经有八部作品与读者见面,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内容题材不仅为其著作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引来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1985年创作的《舞会路上的三个农民》问鼎美国文艺学会奖;1988年,在荷兰创作的《囚犯的困境》大胆地将核战争和迪斯尼并置,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创伤;1991年的《金壳虫变奏曲》以当时正在兴起的计算机科学、基因解码等为主题,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最暢销图书;1995年的《加拉蒂2.2》讲述了人工智能人海伦的情感生活,并因其创造了“现代版的皮格玛利翁神话”而入选《诺顿美国文学选》第6版;1998年的《赢利》以几家大公司的发展史为背景探讨现代工业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书获得库柏历史小说奖;2000年的《冲破黑暗》用平行叙述手法讲述了西雅图计算机程序实验室所虚拟的女性与贝鲁特美国被困人质之间象征性的悲欢离合,该书荣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沃塞尔奖;2003年,以美国民权运动为背景的《我们歌唱的时代》通过描述德裔犹太科学家大卫·斯特姆和黑人歌手迪莉娅·戴雷一家生活的艰难经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种族身份、社会公正和音乐的伟大力量等重大社会敏感问题;此后,作者于2009年又重磅推出《慈善家》,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作者大约每两年就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并且都能跟踪当代科技发展,及时地将科技发展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探索科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之道。

参考文献: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Powers.

[2] Richard Powers.The Echo Maker.William Heinemann.2006.

[3] 孙坚:《在科学和艺术间畅游——理查德·鲍威尔斯小说述评》,《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 钱程:《理查德·鲍威尔斯和他的信息小说》,《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7日。

[5] http://www.believermag.com/issues/200702/?read=interview_powers.

作者简介:党秋菊,女,1966—,河南陕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学科建设,工作单位:西安欧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叙事特征创作风格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真实的戏剧性
论李斯特钢琴作品《死之舞》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探析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央视原创文化益智节目的叙事特征研究
微电影在课堂外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