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维
2013-04-29赵天民
摘要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阐释了其在创作初始阶段、转折阶段和创作成熟阶段这三个时期中使用的单一二元结构、双重二元结构和多维二元结构,说明其小说创作中融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戴维·洛奇小说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的身兼二职的学者型作家,他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的小说创作才气十足,不拘泥于简单的情感表达,其笔下的故事既不惊天动地、也不震撼鬼神,他筆下的人物既不感人至深,也不大悲大苦,走进他的小说世界既不需哭天喊地,也不会泪如雨下,只需心领神会的微微一笑即可。洛奇不同于法国、美国后现主义作家们那样竭力追求与众不同,也不像拉美后现代主义作家们那样狂放不羁,其文学创作始终保留一份英国本土作家的深沉、内敛与含蓄。戴维·洛奇擅长创作各种小说的结构与技巧,特别是在小说中运用二元结构对立方面成绩斐然。这种二元对立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自始至终贯彻这一理念。本文着重阐释戴维·洛奇在小说创作初始阶段、转折阶段和成熟阶段自始至终运用的二元结构模式,旨在阐释其小说创作中融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创作风格。
一 创作初始阶段——单一二元结构
在创作最初阶段,洛奇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天主教教义和大学校园。小说《影迷》(The Picturegoers,1960)是洛奇的处女作,是他早期比较成功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涉及天主教教徒生活和大学校园生活的第一部小说。《影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洛奇在小说创作初始阶段巧妙运用二元对立结构模式方面的天赋与才华。
小说刻画了几十个人物的人生起伏与变迁,并聚焦在一个曾经一直堕落而终究回归宗教的天主教徒安德伍德身上。安德伍德就读于伦敦大学,是一名英语系的学生,主修英国文学。暂住在罗马天主教徒马洛里家的安德伍德对他们家中的女儿麦勒瑞一见钟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沐浴在爱河中的两个人各自发生着意想不到的改变。作为一名女修道院忠实的天主教徒,麦勒瑞希望可以帮助安德伍德重新找到原有的天主教的真理。随着恋情的发展,当洋溢着青春热情的麦勒瑞准备投身安德伍德的怀抱时,却遭到了安德伍德的无情拒绝,他拒绝了自己曾经用心经营的爱情,转而当上了神父。因为在安德伍德看来,婚前的越轨行为仍然是一种罪孽。安德伍德在其心底里已经彻底背弃了的宗教信仰无意识地占据上风。安德伍德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选择再次回归教堂的决定,再次走入自己曾经放弃的天主教。相比之下,麦勒瑞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坚持的宗教信仰,宗教热情日渐枯萎,宗教态度发生了完全相反的改变。两位主人公最后宗教态度的改变体现了洛奇对天主教教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体现出对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之间矛盾对立关系的揭示。
洛奇指出小说展现小说家的构思,而他自己又是一位擅长运用各种小说模式的小说批评家。因此,他在创作小说过程中尤其关照小说的结构与技巧。小说中,洛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揭示了如下的二元对立结构:男主人公从背弃走向皈依,心中的欲望渐行渐远;女主人公从回归走向背叛,心中的欲望如日中天。男主人欣喜若狂地步入宗教的神圣殿堂;而女主人公选择从纷繁的宗教秩序中撤离。这种二元结构的运用使得这篇小说极具讽刺效果。它探析了宗教与尘世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当爱情与宗教产生矛盾的时候究竟该如何思考的问题。不过,洛奇无意在道德上判定孰是孰非,也无意在价值判断上抑扬褒贬。他安排众多的人物,使用对应主题,处理并列和对比,半音乐化地运用对位,使用一定的场景,主要是电影院作为中心点。这些都服务于其二元对立结构的创作模式。
二 创作转折阶段 ——双重二元结构
洛奇早期作品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可谓是创作了小说《大英博物馆的倒塌》,这部小说堪称其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最重要的分水岭。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技巧与其之前的小说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这个阶段,洛奇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越来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创作能力日趋完善。
在《大英博物馆的倒塌》中,洛奇的嘲讽对象涉及到两个层面:教会和学术界次。亚当·阿普尔比身为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方面每天必须为家庭生活而精打细算,另一方面还得将自己深埋于关于英国小说的博士论文写作当中,与此同时,又深深体会到要跻身大学校园,从而功成名就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因此,他不得不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可是最终由于酗酒而在学术界的聚会中丢尽颜面,前途渺茫,困境未变。
《大英博物馆的倒塌》中,作者大量使用戏拟和拼盘等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主要手法。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与《影迷》相比较,《大英博物馆的倒塌》包含了亚当的夫妻家庭生活和博物馆中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对立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对立这两个二元对立结构模式,显然后者比前者在意义上更为重要。当朋友认为他陷入生活和文学研究的困境而无法区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文学时,他回答道:“文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涉及到性,不太涉及生孩子。而生活则正好相反。”这种二元对立关系既是洛奇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眷恋,也是他对这一传统的滑稽模仿。洛奇在《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中指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困境和小说家正处于“虚构制作”和“非虚构创作”的十字路口,并试图在20世纪50年代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寻找缓冲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英博物馆的倒塌》既是现实主义,也是虚构制作;既是现代主义小说,又是后现代主义小说。
三 创作成熟阶段——多维二元结构
代表洛奇小说创作成熟阶段的三部作品分别是《换位》(Changing Places,1975)、《小世界》(Small World,1984)和《美好的工作》(Nice Work,1988)。它们完全以学院生活为背景,以知识分子为主角,集中反映了作者自己十分熟悉的校园生活,充分表现了“喷气时代”知识分子的世相和百态。他们蜗居在学术的象牙塔中,身陷在知识的城堡里,或穷酸,或古怪,或超俗,或入世。洛奇用微讽的笔法揭示了校园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换位》通过滑稽的对比表现了英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小世界》通过戏仿罗曼司,包含了严肃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文化间的二元对立,而《美好的工作》则通过“学院与工业社会的冲突”来凸显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外文化的不同、对峙和最终走向和解。洛奇觉得就他个人而言,更喜欢在创作中采用二元对立结构模式,这种喜好先于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对结构主义的热情。这一模式是其在文学创作成熟阶段执笔的校园三部曲同时具有的鲜明风格。
《换位》是一部最明显的二元结构小说。虚构的英国鲁米治大学和美国尤福尼亚州立大学开展一项校际之间的交流项目,鲁米治大学的菲利普·史沃娄和尤福尼亚州立大学的莫里斯·扎普两个具有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的文化人被放在彼此不熟悉的文化世界中,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展开、场景的设置、人物的塑造、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以及叙事技巧等的完全平衡与对应,表现了英美两种文化之间的迥异与对峙、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错位。封闭与外向、束缚与自由,在这二元結构中相继闪亮出场。
洛奇三部曲中最为名声大噪的一部小说非《小世界》莫属。主人公追求爱情与学者们的追逐名利、纵欲纵情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二元对立结构。柏斯喜欢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孩安吉丽卡,于是,沉默寡言的男主人公开始了一段历尽艰辛的寻觅之旅,而开朗勇敢的时尚女孩左右摇摆。其中,柏斯误将女才子的双胞胎妹妹当成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恋人,并与这位色情从业者缠绵悱恻了一番,闹出了一场“错误的喜剧”。结果柏斯得知自己深爱的人另有新欢,于是在绝望茫然之后另获一份感情,并被迫又一次走上寻找的无尽长路。在学术的“小世界”中,扎普、金费舍尔、斯沃娄等学者或肆无忌惮地追求名利,或追求肉体快感,栩栩如生地组成了一幅欧美学术圈的众生相和百态图。《小世界》通过采用二元对立结构模式充分歌颂了小说“寻找”的主题。它所诠释的世界就是由强姿百态的人物展开的各种寻觅所构建的崭新世界。象牙塔里知识分子的“小世界”直指和折射大学校园内外的大千世界,其讽刺现实并且批判现实的意图显而易见。
在《美好的工作》中,洛奇不再在学术的象牙塔中铺建结构的基石,转而选取校园和工厂这两个世界构成小说二元结构的对应双方。小说男主角、年近50岁的机械厂厂长维克刻苦能干,事业成功,生活豪华,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对大学校园所知甚少;女主角、30岁出头的女博士罗宾是鲁米治大学讲师,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研究19世纪英国工业小说,精通各种新潮的文学理论,信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激进,但是对校园外世界一无所知。
四 结语
洛奇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后现代主义专家。他提倡小说应不失时机地吸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因此,其小说富于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属于后现代主义小说,也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坛的变异”。进入20世纪90年代,洛奇依旧笔耕不辍,分别撰写了小说《天堂消息》(Paradise News,1991)和《治疗》(Therapy,1995)。前者像他的早期小说一样牵扯到知识分子与宗教的生活,后者主要讨论人的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两部小说表明洛奇完全掌握各类已知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完美再现了二元对立结构思想。二元结构不仅蕴含于叙事文本最本质的深层结构模式中,同时也是结构主义理论和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总体而言,戴维·洛奇的小说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巧妙采用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使其文学作品具有酣畅淋漓、诙谐幽默的特点。这一独特创作风格加深了文本背后丰富的寓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国学院派小说的讽刺传统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编号:125341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新国:《西方文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丁威、张荣升:《从校园三部曲看戴维洛奇的文化融合》,《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 张荣升、丁威:《走向对话学院派小说〈小世界〉的对话艺术解读》,《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9期。
[4] 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的倒塌》,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6] 戴维·洛奇,罗贻荣译:《换位》,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7] 戴维·洛奇,罗贻荣译:《美好的工作》,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8] 戴维·洛奇,李力荣译:《天堂消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9] 戴维·洛奇,罗贻荣译:《小世界》,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0] 戴维·洛奇,王俊岩荣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11] 戴维·洛奇,罗贻荣译:《小世界》导言,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2] 罗贻荣:《英国状况小说新篇——评戴维·洛奇的〈美好的工作〉》,《国外文学》,2002年第8期。
[13] 罗贻荣:《元小说与小说传统之间:评戴维·洛奇的〈换位〉》,《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4]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5]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6]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7] 罗兰·巴尔特,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作者简介:赵天民,男,1980—,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级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